《易·系辭》:“上棟下宇,以待風雨。”(上有脊檁,下面有屋檐,就可以躲避風雨了)。
在中國傳統建筑中尤以屋頂造型最為突出,屋頂在單座建筑中占有的比例很大,一般可達到立面高度的一半左右。古代木結構的梁架組合形式上,很自然地使坡頂形成曲線,不僅坡面是曲線,正脊和檐端也可以設為曲線,在屋檐轉折的角上則設有翹起的飛檐。

斜坡排水是為遠古時代人類一項偉大的防水技術。斜坡屋面至今以其造型優美、排水方便等優點被建筑師采用。建筑屋面發展至今,根據功能的不同可分為滿足屋面保溫、圍護等基本功能的專業性屋面系統和可以賦予屋面更多附件功能,諸如上人活動平臺、種植花園(ARC改性瀝青耐根穿刺防水卷材)、設備平臺的綜合性屋面。
隨著中國工業化的發展,我們也具備了發展工業化裝配式屋面的能力。裝配式屋面可裝、可拆、可局部維護維修、可局部更換更新,其成品建材能發揮出其最長的使用壽命,且80%以上材料在壽命終了后可回收再利用。東方雨虹經過潛心研究,開發出以系統可靠性分析評估為理論基礎的工業化整體裝配式屋面系統,該系統包含六個功能互補的獨立子系統,通過科學的系統組合設計,實現整體屋面體系永久性無致命缺陷,可在任何結構(混凝土結構、鋼結構)上實現各種功能屋面的裝配式營造。
【瓦】
《詩》:“乃生女子,載弄之瓦。”(生下女孩,就讓她玩瓦片,希望她日后勝任女工,紡織織布,操持家務[弄瓦之喜])
瓦是從西周開始出現,至今3000年的歷史。瓦是用泥土做成坯子,然后焙燒而成,表面不上釉,成為青瓦、布瓦、片瓦,上釉的則是琉璃瓦。一般屋面使用較多的有筒瓦、板瓦、勾頭和滴水等。瓦的作用是隔熱并防止雨水滲漏至屋內。

【舉折】
《周官·考工記》:“匠人為溝洫,葺屋三分,瓦屋四分。”(匠人規劃井田,設計水利工程、倉庫及有關附屬建筑,草屋舉高為跨度的三分之一,瓦屋舉高為跨度的四分之一)。
所謂舉折,“舉”指脊槫和橑檐枋的高度,也就是屋架的高度;"折"指屋剖面的折線。舉折是以房屋的前后橑檐枋心之間的水平距離為總深度。舉架是中國傳統建筑確定屋屋頂曲面曲度的方法,這種建筑在梁架層疊加高時,用舉架方法使屋頂的坡度越往上越陡,從而呈凹曲面,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這樣形成中國古建筑獨有的風貌。
【涂】
《論語》:“糞土之墻,不可杇也。”(用加入馬糞的草泥涂墻,不要使用杇這樣的涂墻工具。
《釋名》:“泥,邇近也,以水沃土,使相黏近也。”“墍猶煟;煟,細澤茂也。”(“泥,就是邇近,用水發調潤泥土,以便使其相粘黏。”“墍和煟相近,煟,指細膩濕潤的樣子。”)(其實虹小妹也沒懂。)

漢代為了防御匈奴的侵襲在西北地區用土坯筑墻修筑了許多邊防工程,其中有長城、城堡、烽燧等等,但缺點是會留下縫隙。西北地區季風強烈,大風會鉆入縫隙之中產生破壞作用,稱作風蝕,會導致墻體坍塌毀壞,為此古人想出了一個辦法,即在墻面上涂抹草泥,防止風蝕破壞的發生。草泥是以泥中有草屑得名,草屑可以增強墻皮的整體性,防止其皸裂脫落。草屑的功用,與今日水泥澆鑄中的鋼筋相似。
用于攪拌泥漿的草屑,不是一般的草,而是牛馬的糞便。在漢代簡牘中,被稱作“馬矢涂”,“馬矢”即馬屎。“馬矢涂”的墻壁干了以后,有的呈白色,有的呈土紅色。草泥不僅用于涂抹城墻,也用于涂抹房墻,故漢簡中常見有“草涂內屋”、“涂內地”的記載。
涂墻的草泥用馬糞,據說是有科學道理的。和泥的草屑必須短小柔軟,現割的野草很難達到要求。馬不是反芻類動物,所食的野草在胃腸中不能完全消化吸收,有一部分殘渣要排出體外,因此馬糞中有較多的草屑。經過馬的咀嚼,牧草變成短小柔軟的細屑,最適于草泥使用,因而馬糞成為草泥最方便最理想的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