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打著特色小鎮旗號的小鎮中,除了文化旅游、體育特色之外,絕大部分是產業園區模式簡單地向特色小鎮轉移,這實際上已經毫無任何特色可言。
按照過去產業園區的模式,復制大中小城市、三四線城市的發展模式到特色小鎮身上,無疑只是又把高成本的發展模式復制到小鎮,最后產業發展還是會遇到瓶頸或危機。

特色小鎮如何才能良性發展?
從全世界特色小鎮的發展經驗來看,幾乎沒有一個特色小鎮是政府主導的,幾乎都是通過市場來聚集。要尊重國際規律,尊重中國特色小鎮規律。更多的通過政策疏解,下放權力,讓地方政府根據當地形勢,服務性的支持創業者,而不該提出硬性要求。政府的責任在于加強基礎設計,在有條件的地方通過市場形式,把能夠聯通小鎮的交通、網路搞好。
政府在規劃上不要做過多要求。規劃要求太好,就會大幅增加成本,規劃管的過嚴,就沒人來了。為什么很多大城市周邊的小城市沒有發展起來?就是因為整個城市的規劃、管理嚴苛到周邊小城鎮沒有任何活力。

所以,特色小鎮要有容忍度。政府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功能,不能制定所謂行政命令,不能人為地去確定指標,而是要通過改革來創造權力分配的機會。為小鎮提供更寬松、更好、更適宜創業發展的管理環境。
政府堅持的3大原則:政府不主導、加強管理、合理安排。在特色小鎮建設初期,應該盡可能地堅持產業引導,而不是房地產商介入。舉例來說,微軟、蘋果都是在車庫里成長起來的。松下公司在剛剛起步時只是一個小作坊。試想,如果我們在那里建了特色小鎮的話,他們還能在那兒做創業夢嗎?做不到。

另一個問題就是產業園區模式轉移。過去的城市發展大概都是按照這樣一種模式:政府招商,低價供地,同時投入基礎設施,來吸引各類產業和產業園區的進入,政府通過土地出讓金來彌補招商引資形成的虧損,這是中國產業園區的一般發展模式。
然而,現在大中城市中這種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了,房子賣不出去,該擴展的空間也擴展完了,土地成本也上來了,招商引資面臨著非常嚴峻的挑戰,需要尋找新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