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皇室墓葬,自封閉2000多年來,從未打開。
它的大小相當于78座故宮。不打開秦始皇地宮的原因有很多版本,筆者傾向考古保護的學說,也就是說現代的考古技術還無法對打開后的秦始皇陵內的文物實施有效保護。
它的大小相當于78座故宮。不打開秦始皇地宮的原因有很多版本,筆者傾向考古保護的學說,也就是說現代的考古技術還無法對打開后的秦始皇陵內的文物實施有效保護。

就拿兵馬俑來說,真正的兵馬俑并非現在的暗啞顏色,而是黑色頭發、粉色臉龐,褐色眼睛。盔甲也是五顏六色,但在發掘后暴露在空氣中兩分鐘就開始變色。考古學家們往往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陶俑的色彩在空氣中逐漸消退。一項研究表明,顏料之下的漆層暴露在空氣中僅15秒就會卷曲,4分鐘內便會剝落。
關于地宮的記載,目前最早來源于司馬遷的《史記》:地宮用水銀做成江河大海,用機器運轉輸送,頂壁裝有天文圖象,下面置有地理圖形。用鯨魚的油脂做成火炬等。

考古學家經過數十年的研究確認,秦始皇陵以封土為中心,有內外兩重城垣,象征著帝都咸陽的皇城和宮城。周圍有600多座陪葬墓陪葬坑。兵馬俑坑只是其中一個。地宮的頂部裝飾28星宿圖,地下是水銀灌輸的江河湖海,秦始皇身穿金縷玉衣,躺在黃腸題湊的棺槨里,地面的九層樓臺,很可能是讓他靈魂飛升,瞻望天下。
“黃腸題湊”是帝王一級使用的槨室,等級最高。即槨室為四周用柏木枋(即方形木)堆成的框型結構。所謂“黃腸”,是去皮后的柏木,以木色淡黃而得名,代表古代最高禮儀的葬禮。

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對秦始皇陵封土區做探測時,發現了1200平方米的強汞異常區。專家認為,這個水銀來源于地宮,并從地宮揮發到封土層,這也證明《史記》中關于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記載是可靠的。地宮中多少水銀才能做到江河大海呢?專家給出的答案是一百噸。
水銀是惟一在常溫下呈現液態的金屬。水銀很容易揮發,揮發后的水蒸氣含有劇毒。如果有人進入地宮,會吸入水銀所釋放出來的汞蒸氣而中毒。而且水銀能夠很好地隔熱,在地宮之內形成一個密閉的隔熱層,同時水銀具有殺菌作用。所以,科學家普遍認為地宮中的水銀是用來防腐防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