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保護,構建古建保護利用新模式
龍灣版圖上,白樓下、底嶺下、新聯、聯誼……都是有著數百年歷史的古村落,都遺留著歷史文化沉淀豐富的老建筑。這些舊時永嘉場“大戶人家”建造的“大建筑”,帶有明顯浙南建筑風格,體現千年永強耕讀文化與豐厚民俗風情,是城市鄉愁的一部分。
2016年上半年,龍灣區文物部門展開專項調查,歷經3個月的摸排復查,查明納入城中村改造范圍內的新聯村、江前村、黃石村、三郎橋等38個行政村的歷史文化風貌和“三普文物”現狀,為區域內10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文物保護點、31處“三普”文物登錄點和74處信息點一一采集影像、繪制方位圖、建檔保存,為每一處登錄點和信息點釘上“身份證”,貼上了“保護牌”。

走進永中街道聯誼村,發現村居已基本騰空,大量老宅已被拆毀,少數保留下來的民居如今也已人去樓空。行至后鄭路83號,一座有著硬山頂屋面、人字形兩斜坡鋪瓦的古樸建筑映入眼簾。據龍灣區文物部門相關負責人張益欣介紹,該民居由前后屋組成,前屋為清建筑,后屋為進深七柱十三檀五開間木構,東山墻由石塊壘砌,于上世紀五十年代修理,鄭氏一門三代都在寺前街經營漁網,勤儉起家,“學大寨、趕昔陽”的木窗聯頗有時代特征性,全屋保存基本完好,將被“就地保護”。
“并不是所有年代久遠的建筑都具有保留價值。”原市文物局局長金福來全程參與了龍灣區歷史建筑評估考察,認為此次列入“就地保護”的建筑“值得保留”。目前,在龍灣區拆改范圍內,確認原址保存的古建共有25處,這批建筑多為灰塑藝術特別精湛、不易搬遷、對重大歷史事件有影響的見證物、名人故居,或是在不影響用地規劃的綠化用地上的歷史建筑。他期待,結合城市景觀規劃設計,通過把建筑周邊功能置換成綠地公園,這些歷史建筑可為城市增添靚麗風景線。如永中街道聯誼村“就地保護”的吳炳文宅,在拆除周邊建筑后,能完美地與下灣河道契合,極好地呈現了水鄉風貌。
垂垂老矣的古建筑,要真正被活用起來,方能成為生活中的鮮活文化,發揮其人文價值。“鐘秀園古建筑群落建成后,將引入非遺傳承人工作室、文化驛站,開辟文化藝術展覽區域等,逐漸形成個性化布局、產業化發展的新業態,把文物保護嫁接到文化產業中去,激發新的經濟增長點。”龍灣區文廣新局負責人表示,這批古建將以“文物+文創”“文物+旅游”“文物+教育”等多種模式加以“活”用。
據統計,2016、2017年龍灣區涉及整體遷移搬遷的歷史建筑共有38處,其中16處已完成保護方案專家論證,除已知兩處公園外,這批建筑還在尋覓更多合適歸所。對于只有部分構件保存較好的歷史建筑,保護方式則是拆取構件,保存利用。截至目前,已拆取建筑10處共十萬余件特色構件,其中部分構件將用于全國文保單位永昌堡和寺前街歷史街區修復。

部門協力,傾心捍衛家鄉最美風景
“舊時永嘉場面臨大片村居全盤拆除的狀況,這些歷代祖先沉淀的古建筑文化與豐富的人文傳統精神,將終止于我們這一代人手里,也只能成為我們這一代人的記憶,使我感到無奈的困惑與情感的沉痛……近幾個月來,我因工作職責一直在拆遷辦中協調呼吁,但收效甚微……”
以上摘自龍灣區文廣新局副局長陳佐給本地知名學者章方松的一封信。
民間善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文物結合教育,發揮活用價值,在龍灣區永興第一小學校園中有一例典范。兩座民國老門臺,一矗立于學校教學區與運動區之間,一坐落在學校圖書館后門處,皆恢弘大氣、古色古香,為這所百年老校的新校園增添了一抹厚重的歷史感。這兩座門臺原屬于龍灣區蒲州街道江前村陳宅,2017年9月完成遷移安置并通過驗收,是溫州市范圍內首例“三普”文物異地遷移保護項目,也是民間援手古建保護,發揮積極作用的典型示范。
“永興一小的前身是創辦于1883年(清代光緒九年)的羅山書院,那時候書院中就有門臺建筑,這在校史資料與書院風貌手繪圖中有清晰記錄。”永興一小校長陳建杰闡述“門臺入校”的意義,“不僅僅是對優秀歷史建筑提供庇護所,也不僅僅是為了增添校園景觀,將老門臺遷入校園,講出它們的故事,就是開發了一門可見、可觸摸、可感受的德育課程,這將為一代代學生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在他看來,這兩座門臺兼具歷史人文與藝術價值,且與學校的教育理念十分契合——陳宅原主人陳正杰是參加1949年5月7日和平解放溫州的起義軍官,而在永興一小辦學歷史上,也曾走出過溫州和平解放風云人物王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