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信息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與“四化同步”目標的重要支撐。中國農業生產經營形態多樣,發展差異明顯,可以吸納的資本有限,因此對于農業信息化的路徑選擇與發展圖譜而言,需要更清晰的認識。當前在世界范圍內,并沒有農業信息化發展的固定模式,也沒有格式化的路徑,亟待不斷地探索創新。
本文基于相關調研的可信觀察,以中國農業發展的歷史脈絡作為立論出發點,對農業信息化發展的機制進行了充分討論,尤其是對農業信息化的經濟選擇、淘汰機制進行了分析,給出了政府與市場在農業信息化發展過程中的角色定位。
黨的十八大提出中國特色的“四化同步”目標,即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農業信息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既是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深度融合、良性互動的必然結果,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與“四化同步”目標的重要支撐。
目前,中國農業生產經營形態既包括傳統的小農生計農業、小規模商品農業,也包括大規模、集約化商品農業,所采用的農藝和裝備更是包羅萬象。毫不夸張地說,當前的中國農業生產經營形態幾乎涵蓋了從石器時代到人工智能的完整人類歷史時期,因此,從中國的政策表述中不難發現諸如“適度”“多元”“統籌”這類帶有明顯妥協和折衷意味的詞匯。
在這樣的背景下,農業信息化的發展一方面是政策支持的現實投射,另一方面也是中國農業內生發展的演進必然??梢哉J為,農業信息化是實現農業“彎道超車”的新動力(屈冬玉,2015)。目前,在世界范圍內并沒有農業信息化發展的固定模式,也沒有格式化的路徑,亟待不斷地探索創新。中國的農業信息化背靠全球第一大互聯網用戶數量、第二大經濟體量,有理由提出機制層面的中國方案。

一、農業信息化的變量沉淀
梳理相關文獻與政府文告,針對農業信息化問題,可以簡單地歸納為以下要點:①基礎薄弱,缺資金、缺人才、缺技術;②發展迅速,政府與社會投入快速增加,作用逐步顯現;③前景廣闊,以“互聯網+”為代表的農業信息化具有無限想象空間。這些要點為了解中國農業與農業信息化發展提供了多維視角,使得當前的現狀格局與發展脈絡逐漸清晰。
按照互聯網“長尾理論”,農業信息化積累足夠的對象規模需要一定的時間,例如土地規模、種植區劃、用戶行為的改變,可以判斷的是,中國農業信息化建設需要經歷一段時期,其原因在于:①中國農業生產經營形態多樣,發展差異非常明顯,導致農業信息化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難以一蹴而就;②農業的行業特征,例如投入大、回報周期長等因素,使得農業中通過資本深化快速推動農業信息化的動力機制并不存在。一言以蔽之,時間是農業信息化的慢變量。
?。ㄒ唬┺r業生產經營的多樣性
根據農業部經管司數據,2016年,全國經營面積3.33公頃以上的農戶達到356萬戶(張紅宇,2017);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2015年中國第一產業就業人數為2.2億人。就勞動參與和就業人口來說,規?;r業生產占總體生產中的比例相對較為有限,受到規模約束,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技術采用必然呈現出明顯分化。
例如,在河北地區的奶牛養殖中,大規模養牛場與養殖小區的飼料配方、擠奶設備、疫病防治、信息監控完全不同,可以這樣認為:農業規?;兄谔岣咝卵b備、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從目前的發展來看,由于四化同步的發展、相應政策體系的構建,以土地流轉為代表的農業規模化正在快速發展,但是仍然需要一定的時間。
由于中國農業生產地區分布廣闊,種植品種多樣,使得與農業信息化相關的硬軟件開發推廣應用需要一定的磨合時間。以北京市的天安農業信息化系統為例,經過了一段時間的信息化建設,已經實現了包括農業生產、配送、銷售、ERP在內的全程信息化管理。
目前該系統只能覆蓋到公司下屬的農場和供應農戶,品種也主要集中在蔬菜,其信息化投入一部分來源于企業自有資金,此外主要依靠政府相關項目資金支持。從全國角度,農業生產所包括的種植、養殖、捕撈等品種十分龐雜,由于存在特殊性,使得具有普遍性的農業信息化裝備技術落地成熟需要較長時間。

?。ǘ?/span>農業本身不具備快速資本深化的條件
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本質實際上是農業資本深化,即新的農業資本與技術對傳統農業勞動的替代,從而實現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長期以來,東亞小農模式就是農業內卷化,農業勞動過密、無法產生有效積累,生產維持在土地邊際產出為0的狀態(黃宗智,2000),這也使得在四化同步過程中,農業現代化似乎更容易吸收工業化與城鎮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當勞動力過密,土地邊際產出為0時,產出最大化動機使得生產者往往會無視食品質量安全以及生產負外部性),如環境影響、食品質量安全等問題。改造傳統農業的核心在于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因此農業資本深化就是中國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矛盾之處在于,在資本深化過程中,農業部門既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同時農業本身能夠容納的資本也相對有限,這一點有別于其他的產業部門。2016年,我國第一產業GDP總量6.4萬億元,第二產業GDP總量29.6萬億元,第三產業GDP為38.4萬億元,從產出水平大致可以看出,第一產業部門吸收資本的容量較為有限。
相對而言,目前中國互聯網經濟發展十分迅猛,經過了十幾年的發展,除了形成一部分行業“獨角獸”企業以外,以移動互聯網為標志的新業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例如近期快速推廣的共享單車的興起。這些新業態的孕育與發展都依賴于大資本的充分參與,甚至在某些應用場景下出現過度資本化,從而導致非效率。
在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一直存在鼓勵工商資本下鄉的政策導向,但是從實際來看,這一進程較為緩慢,除了制度、基礎條件等外部制約因素之外,農業實際上對資本的吸納能力有限,使得農業本身不具備快速資本深化的條件。由于資本深化是農業信息化的主要動力因素,就此而言,我國農業信息化過程會持續一段時間。
文章來源:《農業網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