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榕寺歷史文化街區
以兼容并包的宗教文化為代表的海絲文化遺產地,還擁有以民國騎樓為象征、市井氛圍濃郁的廣府商業標志地。規劃將街區內的6處不可移動文物(其中六榕寺花塔、懷圣寺光塔、五仙觀及嶺南第一樓3處文物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歷史建筑、84處不可移動遺產保護線索、27條傳統街巷及騎樓街,以及五羊傳說、粵語講古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列為保護對象。

洪德巷歷史文化街區
清末民國時期以竹筒屋、大屋為代表的嶺南特色傳統居住片區,也是民國時期河南地區宗教發展的見證。規劃將街區內的1處不可移動文物、452處不可移動遺產保護線索、1條騎樓街,4條傳統街巷以及民間文學、傳統技藝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列為保護對象。
海珠南-長堤歷史文化街區
廣州近代最為繁華的商貿、商業地區,也是廣州近現代城市發展西風東漸的重要見證。規劃將街區內的5處不可移動文物、9處歷史建筑,53處不可移動遺產保護線索、19條傳統街巷及騎樓街,以及海珠石傳說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列為保護對象。

龍驤大街歷史文化街區
以“中西結合”為特色的民國建筑集中地,民國時期愛國華僑歸國創業的重要見證。規劃將街區內的1處不可移動文物、16處歷史建筑以及19處不可移動遺產保護線索、3條傳統街巷以及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列為保護對象。
長堤、六榕寺、洪德巷、龍驤大街4片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規劃近日通過了市名城委的審議,4片街區將設立建筑控制地帶,其范圍內的新建筑限高18米。在四片規劃通過市名城委審議后,按程序下一步將報市政府批準后生效。

這4片街區此前均列入2014年公布的《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范圍,此次各自編制單獨的保護利用規劃,進一步明確了各街區范圍內的建筑、街道、水系、樹木等要素,哪些值得保護、如何保護。
上述4片街區保護利用規劃,從歷史文化保護與城市功能融合的角度出發,提出了街區整體活化提升的策略建議,對街區內的建(構)筑物提出修繕、改善、整修、整治、改造等精細措施。其中,歷史建筑、不可移動遺產保護線索等保護對象以修繕保護與活化利用為重點;與傳統風貌不協調的建筑,采用小規模、漸進式的有機更新方式進行改善提升。規劃強調對城市肌理的整體性保護,保持傳統街巷的空間尺度和風貌,改善公共服務設施,提升歷史城區生活品質。
此外,各街區范圍內還劃定了核心保護區、建筑控制區。前者只能新建和擴建必要的公共服務設施,且高度要在12米以下。后者則可以新建其它功能的建筑,但建筑高度要在18米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