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的房價可謂飛漲,人們茶余飯后常常會聊到房價的問題。但你是不是覺得房地產這東西是現代才有的東西?其實不然,一起來看看古代的房地產趣聞吧!
史上最成功的房地產商——竇乂
竇乂,商人,被稱為“唐朝扶風小兒”。這家伙的發家事跡老傳奇了,被載入馮夢龍主編的《智囊全集》。
竇乂十三歲時,開始做生意,從賣鞋種樹賣法燭(蜂窩煤)干起,積累原始資本,一直干成企業家。
長安西市秤行的南邊有“十余畝坳下潛污之地”,竇乂花了三萬文錢買下這塊地。在水洼中立一木桿,桿頂掛一面小旗。召呼小孩投擲石塊、瓦片擊木桿上面的小旗。擊中的,獎給煎餅或團子吃。兩街的小孩爭相前來投擲。不到一個月,池子就被迅速填滿了。竇乂在填平的這塊地皮上,建造了鋪面房二十間。租出去,每天單房租就可以收取幾千錢,獲利甚多。這個地方由此得名“竇家店”,成了繁華市區。

史上最早的經濟適用房——有巢氏所建
聽名字就知道這家伙跟房子脫不了關系。“昔載上世,人固多難,有圣人者,教之巢居,冬則營窟,夏則居巢。”說的是上古時期條件差,洪水猛獸傷人,有個叫有巢氏的教人們在樹上用樹枝樹葉建造出蓬蓋以供居住。這就是最早的經濟適用房,雖然原始簡陋,但*少可以躲避野獸和洪水。
PS:據說有曹氏還是巢湖的呢。
史上最暴力的拆遷隊——項羽火燒阿房宮
“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杜牧一篇《阿房宮賦》洋洋灑灑,描繪出秦時阿房宮盛景。無奈嬴氏家道中落,傳不過二世便被項大*滅了。這項羽也是個戇貨,愣是一把火將華美絕倫的阿房宮燒了,暴遣天物,堪稱史上最暴力的拆遷隊!
最任性的租房一族——李白
謫仙,大詩人李白堪稱中國“詩和遠方的人”,一生不置產業,漫游天下,但常住達官貴人的豪宅(如華清宮)。青壯年生活闊綽,但晚年從流放歸來后居無定所、窮困潦倒,*客死在親戚李陽冰家里。這充分說明了一個道理,買房遠比租房劃算。

史上最正直的購房者——崔慰祖
房屋中介在古代被稱為莊宅牙行,而現代房產中介的鼻祖,應當出在南齊。
《南齊書》記載,南北朝時候,南齊有個人叫崔慰祖,他想賣掉自家的房子,圖省事兒,找了個房產中介。
中介:“您這套房想賣多少錢?”
崔慰祖:“四十五萬。”
中介:“寧有減否?”意思是還能往下降一降嗎?
崔慰祖:“何容二價!”意思是一口價,45萬不能再少了。
中介:“君但責四十六萬,一萬見與。”意思是45萬就45萬吧,回頭我找著買主,你可千萬要跟買主說這套房賣46萬,多賣的那1萬歸我,我多掙了錢,您也不吃虧,您看怎樣?
崔慰祖:“是即同君欺人,豈是我心乎?”意思是那不可能,說45萬就是45萬,我干嗎要對買主多說一萬,跟你合伙騙人家呢?
但他的做法跟某些黑中介一模一樣,都是想耍點兒小花招,既吃傭金,又騙差價,蒙一個算一個。
最早的學區房——孟母三遷
孟母為了使孩子擁有一個真正好的教育環境,煞費苦心,曾遷三地,*史上最明智母親有木有!而孟母買的房子成為史上最早的學區房也就順理成章了。

最富藝術氣息的私人別墅——輞川別業
大詩人*維不光詩寫得好,更懂得在政治風波中急流勇退,是個厲害人物。晚年在陜西藍田縣附近購置了宋之問的輞川山莊,并在此基礎上營建出私家園林——輞川別業,這是一片擁有林泉之勝、因地而建的天然園林。
史上最悲催的拆遷戶——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縱觀古今大詩人的生活境遇,杜甫雖然不是最慘的,但*是有夠慘的。杜詩抑郁頓挫,充滿苦味。這不,他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時,遭遇了一場大風。“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這已經足夠慘了,偏偏還有“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偏偏這支拆遷隊還是一幫小孩子,真是屋漏偏逢連天雨,老杜真是有苦說不出哎。
結語:在中國無論古今,房子對于國人的意義深遠。沒有房子的依托,生活難以留下深刻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