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園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以及植物、建筑融為一體的游賞環境。在世界三大園林體系(中國、歐洲、阿拉伯)中,中國園林歷史最悠久,內涵最豐富。
中國園林萌發于商周,成熟于唐宋,發達于明清。它經歷了5個發展階段:

①商周時期,帝王粗辟原始的自然山水叢林,以狩獵為主,兼供游賞,稱為苑、囿。
②春秋戰國至秦漢,帝王和貴戚富豪模擬自然美景和神話仙境,以自然環境為基礎,又大量增加人造景物,建筑數量很多,鋪張華麗,講求氣派。帝王園林與宮殿結合,稱為宮苑。
③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文人參與造園,以詩畫意境作為造園主題,同時滲入了主觀的審美理想;構圖曲折委婉,講求趣味。
④兩宋至明初,以山水寫意園林為主,注重發掘自然山水中的精華,加以提煉,園景主題鮮明,富有性格;同時大量經營邑郊園林和名勝風景區,將私家園林的藝術手法運用到尺度比較大、公共性比較強的風景區中。
⑤明中葉至清中葉,園林數量驟增,造園成為獨立的技藝,園林成為獨立的藝術門類;私家園林(主要在江南)數量驟增,皇家園林仿效私家園林,成為私家園林的集錦。造園法則成熟,出現了許多造園理論著作和造園藝術家。

中國園林主要有4種類型:
①帝王宮苑。大多利用自然山水加以改造而成,一般占地很大,少則幾百公頃,大的可到幾百里的幅員,氣派宏偉,包羅萬象。帝王宮苑都兼有宮殿功能,其苑景部分的主題多采集天下名勝、古代神仙傳說和名人軼事,造園手法多用集錦式,注重各個獨立景物間的呼應聯絡,講究對意境鏈的經營。
②私家園林和庭園。多是人工造的山水小園,其中的庭園只是對宅院的園林處理。園內景物主要依靠人工營造,建筑比重大,假山多,空間分隔曲折,特別注重小空間、小建筑和假山水系的處理,同時講究花木配置和室內外裝飾。造園的主題因園主情趣而異,大多數是標榜退隱山林,追慕自然沖淡。
③寺觀園林。一般只是寺觀的附屬部分,手法與私家園林區別不大。但由于寺觀本身就是“出世”的所在,所以其中園林部分的風格更加淡雅。另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寺觀地處山林名勝,本身也就是一個觀賞景物,這類寺觀的庭院空間和建筑處理也多使用園林手法,使整個寺廟形成一個園林環境。
④邑郊風景區和山林名勝。如蘇州虎丘、天平山,揚州瘦西湖,南京棲霞山,昆明西山滇池,滁州瑯琊山,太原晉祠,紹興蘭亭,杭州西湖等;還有佛教四大名山,武當青城山、廬山等。
中國園林是中國建筑中綜合性最強、藝術性最高的一種類型,不論是哪一種類型的園林,它們之間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主要有:
①追求詩畫意境。自從文人參與園林設計以來,追求詩的涵義和畫的構圖就成為中國園林的主要特征。謝靈運、王維、白居易等著名詩人都曾自己經營園林。歷代詩詞歌賦中詠唱園林景物的佳句多不勝數。
②注重審美經驗,通過多種手段調動審美主體的能動性。觀賞者的文化素養越高,對園林美的領會越深。中國園林特別注重兩種手法,一是疊山理水,因為假山曲水比較容易模仿自然,形成繪畫效果;二是景物命名,通過匾、聯、碑、碣、摩崖石刻,直接點明主題。兩者都能較有力地引起聯想,構成內在形象。
③創造無窮的空間效果。私家園林面積都不大,皇家宮苑又是私家園林的集錦,而詩情畫意的美學內涵則是某種連續委婉的曲線流動。因此必須運用曲折、斷續、對比、烘托、遮擋、透漏、疏密、虛實等手法,取得山重水復、柳暗花明的無窮效果。所謂“套室回廊,疊石成山,栽花取勢,又在大中見小,小中見大,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或藏或露,或淺或深”(清·沈復《浮生六記》)等,都是造成無窮空間的手法。

④特別強調借景。借景包含借入與屏出兩個相反相成的部分。《園冶》指出:“借者,園雖別內外,得景則無拘遠近,……俗則屏之,嘉則收之”;有“遠借、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種種手法。中國園林運用借景手法創
造了許多著名的美的畫面,如江蘇無錫寄暢園借景錫山寶塔,北京頤和園畫中游、魚藻軒借景玉泉山和西山,河北承德避暑山莊錘峰落照借景磬錘峰等,都是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