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古建筑結構復雜,這套木結構建筑掃盲圖依照北宋李誡所著《營造法式》標注,結構各構件位置及名稱一目了然,值得收藏。
解釋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縱向主要承重構件,栿上面橫向的構件是槫(tuán),現在稱為檁條,槫上面縱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兩條槫之間的椽子稱為一架椽,照片中這條栿托了四架椽子,稱為四椽栿。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山西芮城廣仁王廟正殿)

還是剛才那梁架,主要構件的名稱都標了出來,大家可以按圖索驥。各代在構件的樣式和使用上會有區別,這些區別是根據建筑形式斷代的主要依據,但整體構架千年沒變。(山西芮城廣仁王廟正殿)

脊槫:屋架最高處的槫,位于正脊下

平梁:又稱平栿,梁架結構里最上層的梁,長兩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山西芮城廣仁王廟正殿)
這是一張六椽栿的結構圖,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牽錯落搭配,托舉出房子的山間尖,早期木結構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實例很少,這個梁架結構來自山西平順淳化寺正殿

劄牽:長一椽的梁
古建筑的梁架結構有多種組合,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結構與上圖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兩椽),逐層遞減,形成中國式房屋的山尖(山西澤州西四義普覺寺)

闌額是柱頭間的聯系構件,安裝于柱頭,上皮與柱齊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這樣的聯系構件,稱為“地栿”。普拍方安裝于柱頭闌額之上,壓于櫨枓之下。普拍方與闌額的斷面呈“T”字形。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現存十幾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順大云院彌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開始應用廣泛。(山西沁縣大云院正殿)

鋪作是由斗拱組成的構造單元,分為三種,立于柱頭的稱柱頭鋪作;立于兩柱之間闌額或普拍方上的是補間鋪作,立于轉角處角柱上的叫轉角鋪作。附圖是座歇山頂建筑,前檐可見兩朵柱頭鋪作、三朵補間鋪作、兩朵轉角鋪作。如果是懸山頂,則沒有轉角鋪作。(山西沁縣普照寺正殿)
這張示意圖是七鋪作,鋪作數=出跳數+3,上圖雙抄雙昂出四跳是四層,另加櫨枓、耍頭、襯方頭各一層,共七層,稱七鋪作。(山西平遙鎮國寺萬佛殿)
和上圖是同一朵鋪作,不同視角,標出各部件名稱。(山西平遙鎮國寺萬佛殿)

鋪作層最下面的大枓稱為櫨枓。
櫨枓口內縱向伸出,出跳的栱稱為華栱。
櫨枓口內橫向伸出,與華栱相交的是泥道栱。
瓜子栱是華栱(或昂)頭上橫出的栱(最外跳除外),栱下是交互枓,栱兩頭坐散枓,上承慢栱。

慢栱是是施于泥道栱和瓜子栱之上的橫向栱。
令栱是最外跳上的橫栱,鋪作外傳在橑風槫或橑檐枋之下,里轉在筭桯方下。令栱和瓜子栱都是施于跳頭的橫栱,區別在于令栱在最外跳上,瓜子栱在里面的跳頭上。
交互枓施于跳頭,十字開口;施于替木下順身開口。
散枓施之于橫向栱的兩頭或偷心造的跳頭上。

齊心枓是用于栱中心的枓,圖中令栱的中心位置用了一枚齊心枓,令栱的兩端則是散枓。
柱頭方是壓在柱中線上的長方,長同屋面,與鋪作結合為一體,把同一側面的鋪作聯系起來。山西早期大木作的常用做法是鋪作橫向第一跳為泥道栱,泥道栱之上即開始使用多層柱頭方,慢栱隱刻于柱頭方上。

羅漢方是位于鋪作出跳之上的長方,外轉位于柱頭方和橑風槫之間,里轉位于柱頭方和筭桯方之間。
鋪作最外跳上承托的槫稱為橑風槫,也是整個屋架結構中最下面的槫,這一位置也有不用槫而用方的,稱為橑檐方。山西絕大多數早期大木作使用橑風槫,我只見過幾處應用橑檐方的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