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特色小鎮作為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型的新增長空間,已成為大量社會資本投資的新熱點。
著力推進建設主體的多元化。特色小鎮的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治理模式應不同于以往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而是要促使政府、市場、民眾等主體共同參與,同時可增加第三方如咨詢機構、專家學者等,形成多元化、共享化、智庫化的治理模式。明確政府與市場主體的分工,政府應重點把握產業支撐、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方面,而企業主體則把握產業植入、資本引入、管理導入等方面。形成動態可調的運作機制,根據小鎮不同的建設階段,動態調整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機制創新,通過對我省國家級特色小鎮的大膽探索,重點加快對戶籍、行政管理、審批、稅收、投融資等領域的改革,為全省特色小鎮的發展總結可推廣的經驗。
積極引導房地產企業轉型。當前我省建設特色小鎮的共性是多數由房地產企業作為社會資本主體推動。未來我省建設特色小鎮的一個重點是引導房地產企業轉變商業思維,探索盈利模式,防止小鎮出現變相圈地的現象。各級政府要加強對特色小鎮發展基礎、發展前景、參與主體、土地供給等方面的嚴格控制和有效引導,出臺明確的規范,采取實時監控、違規嚴懲的方式,引導市場主體切實培育特色產業。同時,各級政府要制定相關的優惠政策,鼓勵支持房地產企業以特色小鎮為平臺,以持有物業運營的重資產模式參與產業投資,做大做強產業發展的新平臺。
做精做強主導產業。對于新產業新業態型的特色小鎮,要依托中心城市的龍頭企業,聚焦先進科技,重點發展市場需求潛力大、增長快、能輻射周邊帶動力強的新產業新業態,積極探索承接高端產業轉移的新模式。對于產業轉型升級型的特色小鎮,要根據已形成的產業結構,結合目前國內外的消費趨勢,補強產業鏈中欠缺的部分,提升產業價值。對于文化旅游型的特色小鎮,要通過建設“歷史、景區、文化、生產、消費、體驗”融為一體的特色小鎮,依托互聯網等新媒體對接市場需求,推動傳統旅游、休閑、體育等單一型消費服務業向品牌化、高端化、體驗化轉型。要加快各類產業人才的引進。各地政府要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復合型、創業型、科研型的高端人才,鼓勵本地高素質人才或農民工回流,特別要強化與高等院校、職業院校、成人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的合作,培養特色小鎮發展所需的各類產業人才。
加快形成多維生態提升綜合承載能力。構建特色小鎮多維生態須統籌兼顧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特色小鎮硬件的建設要以人為本,通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供給,吸引企業、人口集聚。加快水、電、氣、路、熱等公用設施建設和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場全覆蓋,強化特色小鎮與交通干線、中心城市在交通運輸設施以及網絡基礎設施上的連接,促進小鎮與城市及外界互聯互通。公共服務要重點聚焦在醫療和教育供給上,統籌布局學校、醫療機構、娛樂休閑設施等,全面提升小鎮的生活質量、品位和舒適度。特色小鎮軟件的建設要以文化為核心,形成整體文化凝聚力,使集聚的人口扎根當地實現就近城鎮化,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要秉承綠色、低碳的新發展理念,注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嚴格控制文化遺產及周邊的建設開發活動。深度挖掘文化內涵,有機融合當地的自然、人文、景觀等方面特色,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交融,形成多元開放的特色小鎮文化。
創新制度保障體系。由于各地自然特色、產業特色、文化特色以及發展階段、客觀條件等不盡相同,所以制定的頂層規劃、扶持政策等不僅要因地制宜、分類定制,還要有機銜接我省美麗鄉村建設以及納入更大范圍的城鎮總體規劃,并保持一系列政策的長期連貫性。要建立多維度精細化的績效評估指標體系,貫穿于整個特色小鎮建設和運營的全過程,形成常態化、滾動化的監督。特色小鎮作為一個新載體新平臺,在我省還處于改革探索階段,要建立容錯糾錯機制,明確改革失誤和違法亂紀的界限,為創新探索者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作者單位: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