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上海虹橋國際機場航站樓的設計方案也經過“淘汰晉級賽”,九選三、三選一才最終確定了“城”的設計理念。2010年,虹橋綜合交通樞紐西航站樓的啟用與滬寧高鐵的開通標志著交通史上最大規模,集“軌、路、空”交通樞紐的成功運行。從打下第一根樁到如今成為國際一流的現代化大型綜合交通樞紐,虹橋綜合交通樞紐工程是如何發展成長?昨天,上海市建筑學會理事長、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曹嘉明做客上海延安中學,為300多名高中生帶來了一堂建筑的科普講座。
作為“探索鄔達克”建筑學科普系列活動,本次講座旨在讓青少年學生在親身體驗科學探究過程中,了解國內外建筑與城市科學的聯系,領略最新建筑學前沿,激發青少年對科技與建筑的興趣,激勵、孕育“未來鄔達克”。

建筑體現人文關懷
在這里,動車呼嘯而過,飛機起降穿梭,人們聚散依依,虹橋綜合交通樞紐每天為這座城市默默奉獻。這座主體建筑總面積超過120萬平方米,輔助設施超過140萬平方米的宏偉建筑,包括了航站樓、高鐵、磁懸浮及數條軌交線。在這里,虹橋樞紐以64種聯接的方式,56種可能的換乘模式歡迎和歡送著每一位旅客。“這也是我的建筑生涯里設計面積最大的。”曹嘉明說。
“在設計原則上,強調功能、流線的合理安排,旨在方便旅客,體現人性化關懷。”曹嘉明介紹,“其次,造型既協調統一,又反映交通建筑個性。還要體現綠色環保、節能高效設計。強化自然通風與采光,減少設備能耗。”航站樓的設計方案就經過了無數次的挑選,“城”“穹”“翼”成為“三強”,又經過多次論證,“城”脫穎而出。“造型是內部功能的真實寫照,最終確定的方案以直線條為主,虛實對比、簡潔大氣,表達了交通建筑的性格。”曹嘉明如是說。
從機場到火車站只需步行數分鐘,這并不是天方夜譚,當立體交通融入一棟建筑,步行換乘成為現實。12.15米的出發層、6.6米的到達換乘廊道、0米到達層、-9.5米地下大通道層和-16.5米的地鐵軌道及站臺層構成了虹橋綜合交通樞紐的五大功能層面。
綠色策劃是虹橋樞紐不得不提的一大亮點。“再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我們將跑道間距由原規劃的700米調整為365米,是我國最近距離的近距飛行跑道。就此一項,節省了約7平方公里的土地。”曹嘉明說。“虹橋樞紐還是被動式設計。通風采光良好,空間尺度適宜。色彩上強調與主體建筑相協調,以淺色、中性灰為主,突出標識系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虹橋樞紐采用玻璃幕墻和天窗相結合的方式,來實現自然采光。同時在天窗下面設置半透明膜內遮陽,來折射、散射太陽光,達到良好的照度均勻度。在虹橋樞紐的高鐵站屋,自然光直接引入,節省了白天的照明耗能,又有效解決了夏季陽光輻射熱的問題。
“樞紐工程建設以經濟實用為原則,以建設成為最具人性化機場為目標,在整體流線的布局上,突出了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方便旅客進出,線路做到最直接。在修機樓正面屋面上設立露天觀景平臺,可以直觀看到飛機起降迎送客,這一設計得到市民的普遍歡迎,以至于機場啟用僅兩天就擠滿了‘觀景’的人群。”曹嘉明很是自豪。
近代建筑保護轉換思路
在曹嘉明看來,建筑是文化領域最具有時代性、社會性和民族性的元素,整體而又集中地體現了時代精神、社會生產力、民族傳統、地域特征以及社會的價值取向。建筑所反映出來的空間與時間關系,其廣度和深度是其他文化載體所無法比擬的。“建筑是石頭的史書,是歷史文化的載體,維系著城市的群體記憶。”
據介紹,自1841年開埠以來,經過170多年的建設,今天還留存了大約二千萬平方米的近代建筑,是上海的歷史和文化的最好見證。對近代建筑的保護也成為這座城市面臨的一個課題。
城市發展使得城市中心區的可利用土地日趨緊張,同時拆遷費用的高漲使得粗放的大拆大建越發地難以為繼。在這樣的經濟發展新形勢下,近代歷史建筑遺產面臨時代發展的機遇和刻不容緩的功能轉換的挑戰。過去,人們僅僅看重建筑歷史價值,而忽視了歷史建筑在社會、經濟、環境等方面的潛在價值,被保留下來能記錄歷史風貌的“真古董”,必定是提升地段“身價”的獨一的文化籌碼。曹嘉明認為,近代建筑的保護更需要保育性功能轉換。“今天的外灘與浦東陸家嘴CBD的現代建筑交相輝映。歷史和未來在這里相聚,向全世界展示著上海城市建設輝煌燦燦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曹嘉明介紹,“外灘19幢大樓的置換是上海在保護工作方面所開展的重點工作之一。經過多年的努力,調動了各方面積極性,現已有三分之二完成了功能轉換,成為金融業辦公以及高檔休閑場所;同時,通過保護性修繕,保留了原有的建筑風貌。”而外灘18號等一系列時尚地標的誕生,都是在尊重歷史價值的前提下,遵循原設計精髓,更新功能和加固結構,使原來定位于金融性質的外灘成為了申城的時尚走廊。
曹嘉明介紹,“外灘19幢大樓的置換是上海在保護工作方面所開展的重點工作之一。經過多年的努力,調動了各方面積極性,現已有三分之二完成了功能轉換,成為金融業辦公以及高檔休閑場所;同時,通過保護性修繕,保留了原有的建筑風貌。”而外灘18號等一系列時尚地標的誕生,都是在尊重歷史價值的前提下,遵循原設計精髓,更新功能和加固結構,使原來定位于金融性質的外灘成為了申城的時尚走廊。

建筑可以閱讀
曹嘉明特別認同余秋雨對建筑的看法,“建筑藝術不同于其他的藝術,其他藝術形式我不喜歡,可以不去展覽館美術館參觀,而建筑每天當我出門時要強迫我接受,我就不得不對它有所評價。”
曹嘉明說,“城市更新”并非新的概念,城市總是處于不斷的更新之中,而今天我們要強調的是“城市有機更新”,即把城市或區域城市作為有機生命體,更加注重以人為本、品質提升;更加注重歷史繼承、持續改善;更加注重區域協調、共生共榮;更加注重公眾參與、共建共享。“城市的發展如同一個人的成長,她的功能、能力隨著城市的發展而逐漸增強,但也會‘衰弱’。我們不能‘攔腰一刀’顛覆性地‘革命’,因為她仍然是這座城市,仍然是這個名字,絕不能是‘張冠李戴’式的面目全非,否則就失去了她的根基和生命。”曹嘉明說。
在他看來,我們已經迎來了立體化城市的技術創新。“多元復合的社會形態、公共與私密空間的混合、景觀與觀景的營造、新型交通組織的規劃、人類活動空間的多維拓展都是立體化城市的重要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