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蓮柱是古代中國建筑垂花門或垂花牌樓門角上的兩根懸空倒垂的短柱。在垂花門麻葉梁頭之下有一對倒懸的短柱,柱頭向下,頭部雕飾出蓮瓣、串珠、花萼云或石榴頭等形狀,酷似一對含苞待放的花蕾,這種短柱稱為“垂蓮柱”。常見于四合院,殿堂等建筑。

簡介
北京四合院中,有一個極富裝飾的地方,這便是垂花門樓,也稱中門。垂花門是院落中間的一個門,即民間所說的“一宅分為兩院”。它將四合院的院落分為里外兩個部分。里面一部分為正方形院落,而外面一部分分為一東西長、南北狹的長條形院落。
中門之所以叫做垂花門,是因為中門外面的檐柱不落地,檐柱只有一尺多長,垂吊在中門屋檐下,而最下面的柱頭,做成吊瓜的形式,有圓有方,而兩頭不落地的檐柱之間,全是鏤空的木雕裝飾,也飾以艷麗的色彩。正因為如此,才被人們稱為垂花門。
功能
雖然園內的這些垂花門所處的位置不同,形式各異,但它們功能卻是相同的,具有極強的點景及裝飾作用。同時起到劃分建筑等級、分隔內外空間的作用。還起到障景的作用和安全縝密的功能。
裝飾
垂花門中另外一個重要的裝飾是抱鼓石。抱鼓石都與門枕石連做在一起,放置在垂花門門口兩側專門用來穩定檐柱。以門檻為界,在外側帶雕刻裝飾的是抱鼓石,內側是用來安置門扇的是門枕石。彩畫裝飾也是垂花門裝飾的重要手法。中國古代建筑彩畫有悠久的歷史,在木構件的表面進行油漆彩畫,不但可以防止風雨侵蝕,保護木構架,還可以對木構架起到裝飾作用。
藝術特色
垂蓮柱的歷史是很悠久的,在宋元符三年(1100年)成書的宋營造法式上就有數處提到“虛柱”,而且有“虛柱蓮華蓬五層”的條目。這是佛帳的做法,屬于雕木作,表明宋代垂蓮柱的做法已很通行,故它的形成可能更早于宋代。山西侯馬董氏墓出土的金代墓中有磚雕的外檐裝修形象,上部的垂蓮柱造型已很成熟,至于垂蓮柱應用于門上始于何時尚待考證。

從全國各地住宅的大門上看,使用垂蓮柱的極為普遍,如四川的“龍門”,閩南住宅的大門都有明顯的垂蓮柱,江南的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地的住宅也有用磚雕做出帶有垂蓮柱形象的門罩,可以說用垂蓮柱展深門的檐下空間或裝飾門的出檐是中國建筑中的一種習見做法。
用垂蓮柱出挑屋檐,占天不占地,很符合使用功能,節約用地,又很有裝飾效果,它的運用越來越廣闊。早些的例子如故宮乾隆花園后院西側樓的廊子就用的是垂蓮柱,解決了地窄與山石爭空間的矛盾。文淵閣山墻門上的綠色琉璃門罩與灰色的磨磚墻配合得雅靜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