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最后秘境,
與過云山居做鄰居,
這樣的民宿,
你也可以擁有,
......
-松陽攬樹山房-

在民宿圈,有這樣一個傳說,松陽會成為下一個莫干山。
大多數人提到松陽的第一反應就是過云山居。
這家網紅民宿,數以千萬計的曝光量,近乎100%的入住率神話,需要提前三個月才能訂到的客房,讓無數人趨之如騖。
一座不為人知的浙南小城,因為一間民宿,一片云海,走進了大眾的視野。

▲過云山居
有人說松陽是最后的江南秘境,夯土墻、老石橋、山谷與云海,有一種“隱秘”的浪漫。
不同于莫干山,松陽所展現出的中國鄉村獨有的美感,其實并不需要過度的裝飾,不需要民國風,也不需要“洋家樂”的國際化。
正是因為這樣,松陽只會是松陽,似乎它并不甘于成為另一個莫干山。

▲松陽古村
說起松陽,說到莫干山,便不得不提一個人——朱勝萱,鄉伴文旅和鄉伴原舍的創始人。
他的身上有很多的標簽,設計師出身,曾參與創作大量優秀城市公園和景觀,并率領團隊屢次獲得國際設計競賽第一名。
獨攬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系列大型工程,并受聘為“上海世博會園區景觀工程總顧問”。
第一家民宿“莫干山原舍”一出世便成為網紅民宿,他也被被行業內譽為“民宿界教父”。

而他并沒有停下腳步,從莫干山出發,走到全國各個地方,南京、蘇州、云南、余姚、錦溪......尋找那些散落的風景與被遺忘的村莊。
時間回到2012年,那時候松陽還在沉寂著。
那時候的朱勝萱以一個設計師的身份第一次到訪松陽,在走訪松陽的過程中。毫不意外的,他被松陽保留完好的古村落深深地震撼了。

▲幾乎凋敝的榔樹村
之后一兩年,他曾多次來到松陽,在老街上淘東西,走訪一個個古村子。遇到榔樹村,是新的故事的開始。
一個幾近荒廢的村子,也將迎來新的使命。
榔樹村和過云山居所在的西坑村同在四都鄉,兩個村子間的車程都不消十分鐘。
“上山的路一定要有儀式感,”即將進駐榔樹村的“元塵”民宿品牌創始人王元塵在前往榔樹的途中這么說,
“去年到莫干山、桐廬包括千島湖考察的時候,其實沿路的感覺都不怎么好,沒有上山的感覺,只覺得越開越偏了。”
可松陽不同。離開松陽縣城之后,你將面山而行,穿過一條筆直杉樹鄉道后,路面就開始向上行了。
你將會路過一片茶田,一個水庫。再過幾個彎,整個松陽縣城就成為微縮的風景。
車將到榔樹村,初來的人一定會將車靠在路邊上。溪水從山谷間流下來,穿過一座似是盤亙了千年的石橋。

就在古橋旁,仍留著一條山上的古道。沿著石階往上走,兩邊的梯田和溪谷就會映入眼簾。每到春季,采茶人就在田里忙活,一旁的結香花沁人心脾。
一年200天的云霧,讓這個山谷里的茶味如甘霖。
只有到過松陽,到過榔樹村,有過這樣的體驗,便能知道為什么有人會稱她為“理想的故鄉”。
面對這個美麗而又即將消逝的村莊,朱勝萱和他的團隊既惋惜又心痛,他們想用設計來改變鄉村。

▲朱勝萱先生和設計團隊在榔樹村
一個自然村落的美感并不局限于外墻,房屋形狀。
一個村落的形成往往是數十年上百年自然形成的,為了獲取更好的光照,村民們會根據地形小心的選址。
如今的榔樹村的在建筑布局上沿襲了自然村的格局。每一棟山舍的夯土、壘石、小青瓦,是建筑材質,是立面造型,更是山里的生活。

▲高落差坡地重建的攬樹山房
拾級而上,建筑與山地充分融合,如從山中生長出來。
山腳潺潺溪流,山腰古木蔽蔭,建筑背山面谷,臥于一方寶地,與百年古樹為鄰,每扇窗口外都是整幅無框山野畫卷。
高達100米的山地落差,曾難壞了設計師沈鉞,相對于常見的平地商業建筑,幾十條等高線幾乎是所有設計師的噩夢。
在適宜的尺度中進行解讀和重構,卻讓他重新審視了村落、建筑和人之間的關系。

▲攬樹山房
在建筑的新生中,保留下來的是溪水古道、古樹祠堂,這些近景和空間的節點,激活了建筑與時空的互動。
宋代詩人沈晦在《初至松陽》一詩中曾這樣描寫松陽:“惟此桃花源,四塞無他虞。”
幾千年過去了,云霧依舊繚繞,而榔樹村仍舊為青云端的世外桃源,同時也為城市游人提供暫棲之地,也是蘊鄉村精華于其內的云端秘境。
未來這里會成為一個詩意的民宿聚落。
在層層梯田之上的不只是簡單散落的大小民宿,而是將傳統聚落肌理含于其布局、將榔樹村的傳統文化根植于這片土地的居住容器,為人們提供一種融合了當地文化、傳統文脈與現代文明的棲居方式。
而在這些散落在云端深處的棲居容器之間還將植入自然藝術教育、中草藥房、文創中心等其他業態,使得這里真正成為一個業態功能完善、聚落形態飽滿的“攬樹山房”。未來的榔樹村,將有多家民宿進駐。除了鄉伴旗下的“原舍·攬樹”,來自云南的網紅民宿“元塵”以及主打禪茶、湯文化的“呆住”等品牌。
一個村子,多元化的入住體驗。民宿聚落放大了民宿的影響力,打破了原本限制民宿發展的桎梏。共享配套,共享客源。從此小體量也可以有大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