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坎是一座距離黃山市區三十多公里的村莊,雖不及宏村和西遞名氣大,但其環境的秀麗和古舊建筑保護的完好,卻是令人看后會大吃一驚的。我在逛完徽州古城之后來到這里,還好,呈坎村沒在山區,去一趟比起宏村、西遞要方便許多。
呈坎原名龍溪,始建于東漢三國時期,距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北宋初年,江西南昌府羅天真、羅天秩堂兄弟倆,舉家遷入歙縣,“擇地得西北四十里,地名龍溪,改名呈坎”,并“筑室而居焉”(元張旭《羅氏族譜序》)。明代中葉,羅氏先人還對古村和眾川河進行了大規模的工程治理。使古村完全處在“枕山、環水、面屏”的理想空間模式環境里,具備了合理完善的村落結構。
呈坎是全國獨一無二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古村落,至今完整保存著宋、元、明等朝代具有很高歷史研究價值的古建筑群體。村里有150余處宋、元、明、清等歷史古建筑,其中有21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里的古建筑匯集了徽派不同風格的亭、臺、樓、閣、橋、井、祠、社及民居,精湛的工藝及巧奪天工的石雕、磚雕、木雕,把古、大、美、雅的徽派建筑藝術體現的淋漓盡致,為古徽之最。中國國畫大師劉海粟曾說過“登黃山不可不去呈坎”。
呈坎按《易經》、“陰(坎),陽(呈),二氣統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風水理論選址布局,依山傍水,形成三街,九十九巷宛如迷宮。 村內街巷曲曲彎彎,分不清東西南北,如迷宮一般。
呈坎依山傍河而建,坐西朝東,背靠大山,地勢高爽,選址完全符合“枕山、環水、面屏”的古代風水理論;兩條水圳引眾川河水穿街走巷,現仍發揮著消防、排水、泄洪、灌溉等功能。呈坎八面環山“恰似易經八卦圖”,村中溪水繞村而過,形成了類似陰陽魚的圖形,易經中陽為“呈”,陰為“坎”,于是得名。《說文解字》中“呈”的本意是“平也”,后引申為“顯”、“表”;“坎”從伏羲先天八卦所定方位看,應屬西方,再從“坎”所對應的自然現象看,應屬水,這樣,很明顯,“水西邊的平地”就是“呈坎”二字的真實內涵。呈坎村內古老的龍溪河宛如玉帶,呈“S”形至北向南穿村而過,形成八卦陰陽魚的分界線。
古村周邊矗立著八座大山,自然形成了八卦的八個方位,共同構成了天然八卦布局。村背后緊靠的來龍山為葛山和鯉王山,高大的葛山與西北方向的黃山山脈連成一氣,黃山即是呈坎村的龍脈;村落左邊有龍山、長春山為青龍、為輔;村落右邊有龍盤山、下結山為白虎、為弼;村落前眾川河依村而過;眾川河前是工闊的平畈,遙遙相對的對景山是靈金山。呈坎依山傍河而建,座西朝東、背靠大山、地勢高爽、選址完全符合“枕山、環水、面屏”的古代風水理論。人文八卦與天然八卦融合的巧妙布局,使呈坎成為中國古村落建設史上的一大奇跡。這里聚集著不同風格的亭、臺、樓、閣、橋、井,祠、社及民居。
遠遠望去小村,連綿起伏的馬頭墻,夕陽下隨風飄蕩農家煙火,煙雨細柳旁的小橋流水,靜靜的,如丹青水墨般,醉人心脾。山與水與村,在溫暖陽光的照耀下,相互映襯,在彼此完美的交融中展現著智慧的美麗。
寧靜的永興湖水托舉著青蓮,映著白墻石橋,偶爾一只水鳥略過,弄皺了水面,擾了清凈,依然是美麗一景。
呈坎現有居民700余戶,人口近3000人,其中75%仍為羅姓。呈坎自宋代以后徽商興起,賈而好儒,賈德結合,儒政相通,文化教育事業興旺發達,在徽州文化歷史發展中獨樹一幟、獨領風騷。其歷史上人才輩出,宋代龍圖閣大學士、吏部尚書羅汝楫和其子史志學家羅愿(朱熹詩中所提到的“雙賢”),和“揚州八怪”之一羅兩峰都是出自于這里。呈坎人杰地靈、人文薈萃、名人輩出,歷史文化沉淀深厚,至今仍保留著董其昌、林則徐等歷代名人題寫的牌匾30余塊。
呈坎古村至今仍保持了村落形態的完整性,尤其是古村落所具備的風水現象在皖南古村落中最具有典型性,其所保存的羅東舒祠和長春社屋在皖南古村落中具有唯一性。呈坎保存至今的明代建筑,雖遭大量破壞,但仍占黃山市首位,而且類型豐富,風格之獨特,在全國都屬獨一無二,故有“呈坎民居甲天下”之譽。
呈坎橋多,其中著名的有元朝修建造型優美的環秀橋、明代修建的江南單孔跨度最大的石拱橋----隆興橋;十字路口與丁字路口至今仍保留著3座打更防盜和節日懸燈照明的明代更樓,由于選址審慎、布局合理,精心設計、施工,古村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以山為本,以水為魂的山水田園特色顯著。
這座有著1800多年歷史的徽州古村落雖然沒有宏村那么有名氣,但它也有屬于自己的魅力,早在宋朝時,著名理學家朱熹稱贊它為:“呈坎雙賢里,江南第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