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聳立于武漢蛇山的黃鶴樓,享有“天下絕景”之稱,與岳陽樓、蓬萊閣滕王閣并稱為“中國四大名樓”。
岳陽樓聳立在湖南省岳陽市西門城頭、緊靠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譽,與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湖北武漢的黃鶴樓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
滕王閣,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贛江東岸。始建于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為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創(chuàng)建。因李元嬰在貞觀年間曾被封于山東滕州故為滕王,且于滕州筑一閣樓名以“滕王閣”,后滕王李元嬰調任江南洪州,又筑豪閣仍冠名“滕王閣”,此閣便是后來人所熟知的滕王閣。
鸛鵲樓是山西永濟市著名的景觀。相傳當年時常有鸛雀(顴,鶴一類水鳥)棲于其上,所以得名。該樓始建于北周(公元557--580),廢毀于元初。王之渙《登鸛鵲樓》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堪稱千古絕唱,流傳于海內外。

大觀樓在昆明城西南,瀕臨滇池草海北濱。《云南風物志》載:“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巡撫王繼文巡察四境,路過此地,看中這里的湖光山色,命人鳩工備材,修建亭臺樓閣……因取名大觀樓。”
西安鐘樓,位于西安市中心城內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因樓上懸掛鐵鐘一口而得名。初建時,地址在今廣濟街口,與鼓樓對峙。明神宗萬歷十年(公元1582年)由巡安御使龔賢主持,將鐘樓整體遷移于今址。
閱江樓位于南京古城西北角,臨近長江。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春,明太祖朱元璋決定在京師(今南京)獅子山建一樓閣,親自命名為閱江樓并撰寫《閱江樓記》,又命眾文臣職事每人寫一篇《閱江樓記》,大學士宋濂所寫一文最佳,后入選《古文觀止》。

蓬萊閣在蓬萊市區(qū)西北的丹崖山上,被譽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它由蓬萊閣、天后宮、龍五宮、呂祖殿、三清殿、彌陀寺六大單體及其附屬建筑組成規(guī)模宏大的古建筑群。這里是觀賞“蓬萊十大景”中“仙閣凌空”、“漁梁歌釣”二景的最佳觀景處。
甲秀樓在貴陽市城南的南明河上,以河中一塊巨石為基而建。明萬歷26年(公元1598年),巡撫江東之于南明河筑堤聯(lián)結南岸,并建一樓以培風水,名曰“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
南京鼓樓位于南京市中心,建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鼓樓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乃當年擊鼓報時的場所,為全城百姓晝夜報時,有時也用作迎王、接詔書等大慶,堪稱明代首都之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