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晚清時期的“海防”與“塞防”之爭,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以后的大清帝國,好不容易從戰火當中走了出來,清廷上下正準備休養生息,再圖中興,可是呢?進入到1865年之后,清朝又面臨著新的危機,這一系列的危機在歷史上被稱為同光年間的邊疆危機。
公元1874年(同治十三年),日本派兵進犯我國的臺灣島,一時之間,東南海疆出現危機,清廷派遣船政大臣沈葆楨率兵入臺,抵抗日本侵略者,清廷本可以打敗日本人,但是在西方列強的強勢介入之下,清政府被迫采取息事寧人的態度,與日本人簽訂了《臺事專約》,由于該條約中有“日本國此次所辦,原為保民義舉起見”的字樣,日本人遂援引此項條款,認為清政府已經承認了琉球是日本的屬地,而非大清的屬地,于1875年脅迫琉球斷絕與清朝的朝貢關系,并于1879年武力吞并琉球群島。

兩次鴉片戰爭以來的二三十年間,清朝一直有水師,而無新式海軍,在日本人進犯我國臺灣島,并脅迫琉球王國斷絕與清朝的朝貢關系的過程中,清政府發現建設一支近代化的新式海軍的重要性。1875年,清廷始議建設新式海軍,當時的李鴻章認為,“海防”非常之重要,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進犯大清的強敵主要來自于東南沿海,而非西北邊塞,認為這不僅是大清帝國面臨的新問題,也是“數千年未有之變局”。
建設新式海軍,加強海防力量的建設,是要花銀子的,清政府擬決定每年撥出400萬兩白銀作為專款來建設海軍。
恰在此時,中國的西北邊疆也面臨著危機,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沙皇俄國極力在中亞地區擴張自己的勢力范圍,已到達巴爾喀什湖附近,并有吞并新疆的野心。
英國人的勢力范圍也到達了中亞,英俄都對我國的新疆地區產生了覬覦之心,1865年,中亞浩罕國的阿古柏在英國侵略者的支持下,公然侵入新疆,占領了天山南北的廣大區域,1871年,俄國侵略者還占領了新疆的伊犁地區。

也就是說,從1865年至1876年,清朝的西北邊疆已經處于混亂狀態了,西北邊疆面臨著如何加強“塞防”的問題,東南沿海也頻繁出現“海防”問題。
由于清政府財力有限,無法同時兩者并重,于是清廷官員就“海防”與“塞防”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辯論。
以李鴻章為首的淮軍官員,為了鼓勵清政府投資海軍建設,主張“暫棄關外,專清關內”,李鴻章甚至在給清帝的《籌議海防折》中說:“新疆不復,于肢體之元氣無傷,海疆不防,則腹心之大患愈棘”,還認為要放棄塞防,把經營塞防的銀餉作為“海防之餉”。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晚清時期的“海防”與“塞防”之爭,實質上也是陸海軍軍費之爭。
李鴻章“暫棄關外,專清關內”的主張一經提出,遭到了左宗棠的激烈反對,他認為新疆的戰略地位十分的重要,“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丟棄新疆,反而讓外國侵略者氣焰更加囂張,不利于海防,李鴻章的荒謬說法,其實是誤國之計。

當時的軍機大臣文祥、湖南巡撫王文韶也支持左宗棠加強塞防的建議,于是慈禧太后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全權節制三軍,督辦新疆軍務。
1876年3月(光緒二年二月),左宗棠率三路大軍進駐新疆,為表收復新疆的決心,左宗棠抬著棺材打仗,走到哪里,就把棺材抬到哪里,展示出了誓死的決心和勇氣。
經過艱苦的作戰,左宗棠終于在1878年收復了除伊犁以外的整個新疆地區。
伊犁的收復,則是與俄國人在談判桌上進行的,清朝方面的全權代表是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他據理力爭、虎口奪食,經過艱難的談判,清政府終于在1881年收復了被俄國人占領的伊犁地區。
收復新疆之后,清政府有感于維護西北邊境的重要性,遂于1884年建立新疆行省,在新疆地區設置與內地各行省一樣的行政制度,從而鞏固了西北地區的“塞防”。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在晚清時期的“海防”與“塞防”之爭中,差一點被以李鴻章為首的清廷官員遺棄,左宗棠據理力爭,并率軍收復了新疆,是一件大好事,惠及子孫后代,在后來的歷史時期,新疆發現了大量的油氣資源,新疆探明的石油資源有上百億噸,占我國陸上石油資源的30%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