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子兒,坐門墩兒,哭著喊著要媳婦兒。要媳婦兒,干嗎呀?點燈,說話兒;吹燈,做伴兒;明天早晨給你梳小辮兒。”
這是一首童謠,在我國北方廣泛流傳。小孫子淘氣了,爺爺奶奶會拉著拽著逗著哄著,坐到門口的石墩上,一邊大手拉小手“拉大鋸”,一邊唱和。含飴弄孫,盡享天倫之樂;國泰民安,好一幅田園盛景呢!
門墩,又稱抱鼓石,是我國漢族傳統民居的建筑形式之一,它往往在四合院的大門兩側,各置一個,相互對稱,形似圓鼓形狀,上面雕琢著飛禽走獸或奇花異草的吉祥紋樣,既有平安祈福之意,又能顯現主人“非富即貴”的身份地位。

而今,門前抱鼓石,已經殘損,依稀留有歲月的印痕。
高閣寺,其實不是寺,而是一座盛極一時的“金鑾殿”,是昔日明成祖朱元璋的第三子朱高燧召見下屬議事的地方。
遙想當年,彰德為朱高燧的封地,那時節,趙王府何其興盛,大門左、中、右三個,大大小小宮殿數十處,雕梁畫棟極盡奢華,隨從奴仆前呼后擁,飲酒唱和通宵達旦,朱高燧穩坐在高閣寺上,群僚面北議事,想必在那肅穆莊嚴之中,也隱約著欲上九云霄的飛揚之氣吧!從朱高燧開始,他的子孫在這里統治了200余年,前后共11代,一直到崇禎十七年(1644)方才結束。
而如今,高臺之上,颯颯風響,檐角直指,碧樹郁蔥。古今將相今何在?人去樓空云悠悠。
袁氏小宅,是首任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與九姨太的宅院。
關于袁世凱,世人爭議頗多,有人說,他是“竊國大盜”,逆天而行,妄圖恢復帝制,結果僅僅做了83天皇帝就被迫取消帝制,是為不智;也有人說,他是真正的改革家,對中國的近代化做出過貢獻,應有功勛。
安陽,這個古城,也許總藏著很多的秘密供后人評說吧,殷紂王,能文能武,但也殘暴荒淫;曹操知人善用揮鞭安邦,亦難脫亂世奸雄之惡名。
看到袁氏小宅,我忽然想到了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一個封建大家庭,該有多少的紛爭與瑣碎的家長里短啊,無法邁出宅院深墻去外面看世界的女人,注定與院子里寂寞的轆轆井作伴,注定把自己的一生拴在家庭的鎖鏈上,即使是《鹿鼎記》中的“嘻哈”主人韋小寶,那七個貌美如花武藝高強的女子也是同樣地“夫權至上”。

蘇偉老師,專門從事安陽民俗文化的研究者。為人謙和,說起老城典故,娓娓道來,如數家珍;談及這些珍貴的歷史遺跡正在從人們的視野中淡出,他的眉宇間又布滿憂慮之色。
在“老城游走行”活動中,他帶領我們穿過一條又一條幽深的小巷,探訪一座又一座的院落。石榴掛滿枝頭的謝家,堂屋里的陳設古樸典雅,頗有民國之風;鼓樓坡街上,青磚灰瓦的姚家,屋內的繡樓木梯,一踏上去,就發出吱吱呀呀的顫音,仿佛在訴說著悠長的記憶。
穿過一個個院子中的狹長廊道,總是曲徑通幽,別有洞天。時光的痕跡印在了腳下的青苔上,刻在了斑駁的雕花窗欞上,懸掛在蜘蛛纏繞的竹籃里,彌散在潮濕的空氣里。
觸摸歷史,親近民俗,感悟生活。
一張老照片,或者一座古建筑,其實是在告訴我們:“我”,曾經來過;也在提醒后人:“你”,也可以留下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