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崖位于通江縣諾江鎮(zhèn)千佛村。目前有造像54龕窟,內(nèi)含崖墓一座、造像3000余尊、浮雕石塔一座、造像題記4幅、重妝題記二幅,分布在高10米、寬53米的黃砂巖正面和右側(cè)絕壁上,坐西北向東南。窟前有清末民初修建的穿斗木結(jié)構(gòu)、雙重檐、歇山頂青瓦屋面,四角微翹,和2001年右側(cè)修建的巴壁式窟前保護(hù)性建筑。石窟始造于唐朝龍朔三年(公元663年),終于開元七年(公元719年)。龕窟形式有單層方形龕、雙層方形龕、外方內(nèi)圓龕、屋形龕。最大龕窟高3.3米、寬3.7米、深2.2米,最小龕窟高0.2米、寬0.15米、深0.05米。造像題材以釋迦牟尼佛像、觀世音、大勢至菩薩為主像,以力士、供養(yǎng)人、樂伎為伴像。6號龕側(cè)壁淺浮雕供養(yǎng)人,38號龕浮雕的七級寶塔極為精美,下層檐人字形斗拱和直斗重疊使用,除西安大雁塔門楣上的線刻圖外,此為僅有。整個造像雕刻精細(xì),造型豐滿,線條流暢,薄衣輕袂,堪稱瑰寶。
千佛崖摩崖造像195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可惜在“文革”中被作為“四舊”,遭到人為破壞,部分頭像毀損。1980年四川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時被注銷,1996年9月,被省政府重新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hù)單位,2006年6月,國務(wù)院核定并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
千佛崖古名巴王廟。《通江縣志》云:“巴王廟有丁房雙闕對峙廟庭,高可近2丈,上為層觀……四旁多列車馬人物。在闕上為雙屏,一扉微啟,有半面美人而立,皆極巧妙,刻畫漫滅,有漢丁房字可認(rèn)也。”
相傳東漢建安20年(公元215年),曹操大破漢中張魯時,宕渠賨人李特的祖父李虎率五百家丁歸降曹操。魏武帝拜李虎為將軍,封李慕為東羌獵將,李慕死后鑿洞穴為墓室,安葬于今千佛崖。李特、李雄父子在晉太安二年(公元303年)攻克成都,建立了成漢賨人政權(quán)。李特稱帝后回鄉(xiāng)祭祖,追謚曾祖李虎為巴郡公,祖父李慕為隴西襄王,開始在千佛崖四周造像,故名巴王廟。
千佛崖傳為李慕的崖墓高120厘米、深200厘米,墓前漢闕今已不存,墓門上仍保存了浮雕武士像和北魏時期那種千篇一律的無數(shù)小千佛。從這里可以看出1700年前,賨人的石刻藝術(shù)已有很高水平。
露天造像多為初唐刻造,一般都較簡樸,沒有華麗的裝飾紋樣,佛像鼻高眼深,似未擺脫早期造像風(fēng)格。第二號龕龕沿上刻有“大唐乾封元年四月八日廣納縣馬明府為夫人□氏敬造”的題刻一則。第四號龕造一菩薩二比丘站像,菩薩兩眼俯視,面帶微笑,體態(tài)自然,落落大方。第六號龕為阿彌陀佛龕,中為一佛二菩薩,通肩衣,雙手齊舉胸前,頸三道紋,項圈,披帛橫于下腹一道。坐佛隆胸并直身,下肢寬厚。佛座為方圓座,披座式。菩薩立于圓座,蓮卉硬平。周圍五排蓮莖圓座,上坐菩薩五十一身,姿態(tài)各異。佛座下正中博山爐,兩側(cè)二蹲獅。龕左邊壁上刻兩群浮雕供養(yǎng)人,是研究唐代服飾及風(fēng)土人情較為重要的實物資料。龕右刻“阿彌陀佛,大唐龍朔三年,歲次癸亥元月辛亥朔建;麟德二年,歲次乙丑二月庚辰塑。塑佛觀音……”三十多個陽刻隸篆相間的大字,大字下碑文:“吾夫玄門至□非名……”(以下文字風(fēng)化),另一碑刻:“邑宰羅通奉朝旨,下□□□,留此三日,因成律詩刻石……(以下詩文無存)”。
屋宇內(nèi)的造像為武周時期和盛唐時期作品。
第十五號龕為彌勒佛龕。龕內(nèi)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和二力士像,與露天造像的瘦削恰恰相反,彌勒佛身姿豐腴,體態(tài)端莊,慈祥和藹,造型生動,是武周時期的造像風(fēng)格。“武后隨父駐壁州”,武則天參與朝政后,自詡“彌勒下世,要做人間主”,在她當(dāng)了女皇以后又規(guī)定佛教在道教之上,廣建佛寺佛龕,把佛教推向了鼎盛,通江被命名為唐仙鄉(xiāng)。
第十九號龕為外方內(nèi)圓拱龕,內(nèi)龕高于外龕,形成一壇,上為一坐佛二弟子、二菩薩五尊佛。主佛桃形光,雙頜下垂,左手撫膝,右手上舉,束腰仰覆蓮圓座,底為鋪地蓮。弟子、菩薩為圓蓮下鋪蓮,瓔珞交叉腹部,披帛下腹,腿際二道,腰略扭。右壁上刻武周最后一個年號“大唐神龍元年(公元705年)”。
第二十二號龕為平頂近方形龕,高190厘米、寬127厘米、深154厘米,后部略高出前部16厘米,鑿一壇,上為四像,正壁刻二立菩薩,高150厘米,圓光外桃形光,底覆圓蓮座。左右壁各一力士立于壇上,壇正前各鑿四個供養(yǎng)人,按照左男右女排列。左壁上方刻:“父母及兒亡夫□愿平安發(fā)心造觀音菩薩□□龕□身并得就□□”的題記。
第二十六號龕,二騎象菩薩,正面舒相坐。
第二十七號龕,二觀音像,雕于圓拱尖楣帷龕中,底覆圓蓮座,左右壁二力士,下各三身供養(yǎng)人,男左女右,圓頭光,尖鋸齒紋。
第二十九號龕,大方龕,敞口平頂。上方千佛(三壁),中一尖拱圓龕,中刻一坐佛二菩薩,上空隙間露六頭,龕下豎格區(qū)刻題記(文字已磨滅)。佛座:方座下三級,菩薩立于仰覆蓮座上。下方三壁雕西方凈土變,正壁中部,通肩衣,雙手舉胸,坐高方座,座前中為三獸,旁立二力士。佛旁立二弟子、二菩薩。佛高74厘米,座高53厘米,肩寬33厘米,弟子高44厘米,菩薩身高63厘米。
右壁變相下一方龕,中為左舒相,雙頜下垂,平頂光,圓光,圓座下方座,牽右手。身側(cè)各一祥云,云上地藏十王。龕右壁一禪定坐像,足踏圓蓮,身高44厘米,龕高61厘米,寬30厘米。
千佛龕小像及西方變造像,身形臃腫、直挺、隆胸——當(dāng)刻于唐初。二者中西方變略晚于千佛龕,地藏十王與西方變同時。千佛龕右側(cè)又一千佛龕,中一圓拱龕刻一佛二菩薩。
第三十一號龕為釋迦牟尼龕。龕高330厘米、寬370厘米、深220厘米,佛像面龐豐滿,背飾天龍八部,龕外兩側(cè)等身供養(yǎng)人各一軀,左下跪,右站立。佛座下刻“河中府西北門外住人雷信夫婦等重妝此發(fā)心功德一堂乞壽年永固者千秋時以紹興八年戊午五月八日慶祝”的重妝題記。
河中府以位于黃河中游而得名,今屬山西永濟(jì)縣。南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雷信夫婦從武后家鄉(xiāng)來重妝畫彩,至今佛龕上仍保留著以石綠為主要顏色的彩妝痕跡。
第三十五號龕,外方內(nèi)圓拱龕,外方龕敞口拱頂,高173厘米、寬148厘米、深63厘米。內(nèi)圓拱龕尖楣伸至方龕頂中,平面近方形,頂壁略弧,高128厘米、寬115厘米、深71厘米。左壁題記:“惟開元七年六月一日,弟子王珣,敬建釋迦牟尼佛一身,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各一身。諸佛證明,愿一切眾生長寧授福。
王珣字伯玉,《舊唐書》有傳,天授初中進(jìn)士,時任長安尉,武后召見他,問其族氏,他說:“王皇后,臣之姑母也。”武后不悅,武三思把他貶為臨川(今屬河南)縣令,宋璟輔政后召為御史,開元七年巡視壁州,造此龕。
第三十九號龕,外方內(nèi)圓拱龕,外龕平頂敞口,高290厘米、寬295厘米、深100厘米。內(nèi)龕為圓拱尖楣龕,馬蹄形平面,頂壁呈弧形。內(nèi)龕為一大壇,高出外龕50厘米,龕高200厘米、寬246厘米、深104厘米。龕內(nèi)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九尊像。主佛坐方座,壇基正前中凹,成束腰疊澀式,圓蓮頭光,外三同心圓,外飾火焰桃形光,雙頜下垂,內(nèi)衣作結(jié),下擺披至壇基中部,衣紋線刻,左手撫膝,右手似上舉。佛高140厘米,座高15厘米,肩寬66厘米,膝寬96厘米,二弟子立于底覆蓮圓座,圓頭光。左弟子高125厘米,座高10厘米,肩寬36厘米,袒右肩。右弟子雙頜下垂,交領(lǐng)內(nèi)衣,雙手合十。左壁內(nèi)側(cè)二立菩薩,高130厘米,肩寬36厘米,頭飾火焰桃形光,項圈、臂釧、手鐲、瓔珞交叉于腹際,披帛橫過腹,腰際各一道。右菩薩斜披絡(luò)腋,左手提瓶。左菩薩左手上舉,右手似牽巾。二天王高114厘米,座高11厘米,肩寬37厘米,袖口敞展似花卉,右天王雙手握劍。
外龕左壁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佛托缽。右壁下方題記:“開元十二年太歲甲子三月辛丑朔……”,龕外二力士把門,高130厘米。
在三十五號龕與三十九號龕之間,浮雕七層寶塔一座,塔高370厘米,造型極其精美。除西安大雁塔門楣石上的線刻圖外,這是僅有的例證。《中國建筑》對此作了很高的評價,說它是研究唐代建筑極其重要的實物資料。
唐代,千佛崖建有“玉聲亭”。《四川通志》云:“玉聲亭在玄妙觀側(cè),唐推官鄭損《玉聲亭》詩云:世間泉石本無價,那更天然落景中。漢佩琮錚晨溜雨,秦簫縹緲夜敲風(fēng)。……”
千佛崖是成漢、唐代、武周皇室顯貴發(fā)愿祭祀的地方,為省內(nèi)早期石窟藝術(shù)的優(yōu)秀作品,具有古樸、端莊、豐滿、圓潤,衣飾簡樸,薄衣輕袂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北魏造型粗獷,熱情奔放;初唐豐滿健壯,雍容華貴;武周衣飾貼體,比例勻稱,大有曹衣出水,吳帶當(dāng)風(fēng)之感。造型極其精美的七層浮雕寶塔,更是別開生面,二十多幅造像、碑刻為研究中國佛教史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