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山,縣東二十里,同山之脈來停于此,故名。一曰廟山。”(光緒《奉化縣志》)。停山是山,但高僅20余米,而“亭亭”者,形容高聳貌也,這小山何謂“亭亭”?且讓我把疑問先留于此。
停山,同時也是村名,村因山名,現簡作亭山,在今西塢街道西側。亭山村中保存著較多的老屋,巷弄彎曲狹長,行走其中,有一種古遠的氣息撲面而來。
停山南麓有圣姑廟。圣姑廟前后兩進,前進門廳正中掛一豎匾,上書“敕賜玉女仙皇”,可見圣姑廟是受過皇封的;后進五開間,主祀玉女仙皇,出人意料的是玉女仙皇并非一人而有三位。
圣姑廟之所以受到皇封,原因主要有二:其一,南宋慶元年間,金人攻打江南,正是大暑季節,有女子3人各相施水,一女施于宋軍,而飲者愈壯,二女施于金軍,而飲者皆疾,結果自然是金軍大敗而去,據說這三女便是停山的圣姑玉女;其二,話說有一年,久旱大雨,洪水大發,但都流入圣姑廟前的碧潭里,如此自是惠民無窮,功德無量。這些都在豎于廟中的碑記上有載。
圣姑廟最早建于唐代,但現存建筑為近期新建。圣姑廟不但歷史悠久,近代在奉化也是比較有名的,屬于奉化著名的三個半廟會之一(另外兩個半分別是蕭王廟、景佑廟、降渚廟,因降渚廟的廟會時間比其他三廟少一天,故稱半個)。據說每當廟會舉行之時,四鄰八鄉的人會集到這里,以致亭山人忙于招待應付,那真是又歡喜又辛勞,因此當地有一句流傳的俗話,叫“寧做亭山囡,不做亭山媳”,意思是嫁出去的亭山囡回來逛廟會,那是做客人,而嫁入亭山的媳婦們,則在廟會期間,為招待四方來客忙這忙那,十分辛苦。
村里的另一文保單位天峰塔便矗立于村北的停山之巔。天峰塔不高,是奉化遺存的6座古塔中最低的(另外5座分別是瑞峰塔、壽峰塔、金鐘塔、萬元塔、培風塔),可其造型卻最為別致。其他古塔都是樓閣式分級,但天峰塔用塊石一疊到底,中間并不分級,并且從底到頂收溜很大,這就使它看上去十分“犀利”,猶如一把青銅古劍直刺蒼穹。
造天峰塔的原因傳說有三:其一,如金鐘塔一般是為鎮水去災;其二,如培風塔一樣是為培育一地文風;其三,謂是僧人的埋骨之處。據說天峰塔造于明清之際,但具體年代已無考,從塔石的剝蝕情況可知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今天的天峰塔,塔身苔衣漫生,塔頂藤蔓遍布,使它顯得更為古樸蒼勁。
這一廟一塔,可推測停山村是一個有相當底蘊的古村。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有了這些歷史底蘊的“烘托”,海拔不高的停山,在人們眼里也便顯得“亭亭獨立,卓爾不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