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知道,這個歷史悠久的家族居然是大唐末年的忠臣之后。
沒有矜持偏執地與各種文史典故、民間傳說相牽連,許村,顧名思義是許姓聚族而居的村落。
安史之亂中,睢陽太守許遠因誓死抗敵以身殉國,被追封為忠毅公;其孫許儒因不事朱梁舉兵討伐,卒贈戶部尚書。后人為紀念其忠烈之舉,遂將村名取為“許村”。
許氏家族的驕傲還不止這些。

安徽古鎮|許村古鎮——廊橋遺夢五代以后,徽商崛起。許村依托著安慶、徽州之間的箬嶺官道迅速繁榮,至宋明兩朝達到一個頂峰。歷史上許村金榜題名的四十八位進士、青史流芳的八十九位官員、被載入《永樂大典》的文翰華章,還有與汪直、徐海等人攜手弄潮的許氏海商,都使得這個鼎盛的家族名聲鵲起,更有王安石、歐陽修、朱熹、文天祥、葉向高等人在許氏宗譜中為其題跋作序,令徽州眾多的名宗世族都為此望塵莫及。
徽州六邑,而稱富庶,歙為最;歙之名鄉,慮數十,許村為最。
如今一踏進許村,仍能強烈地感受到它曾經有過的輝煌,駐足冥思之間,便恍如進入了那鐘鳴鼎食的繁華夢境。

矗立于村口的薇省坊,建于嘉靖年間,為敢于彈劾嚴嵩的布政使許琯而立。三朝典翰坊,建于崇禎十四年(1641),為歷任泰昌、天啟、崇禎三朝的中書舍人汪伯爵而立。
安徽古鎮|許村古鎮——廊橋遺夢大宅祠,建于南宋初年,系北宋年間因捐資抗金而被宋仁宗欽賜為“大宅世家”的許克復之家祠,從祠內現存的由申時行、許國(祖籍許村)、董其昌等人題置的十余方碑帖上,不難看出許氏家族的富庶和社會地位,其結交官宦名流也到了通天達地的地步。
這一溜古跡當年可是許村的地標性建筑,雖經數次修葺,至今卻仍是原汁原味的明代風貌。
高陽橋,元末肇建,明時做廊,清初重修,其名“高陽”,源自許氏淵藪的高陽故郡。

雙壽承恩坊,建于隆慶三年(1577),為村中一對樂善好施的百歲夫妻而立,可謂四百年前中國人尊長敬老的豐碑。
大觀亭,建于嘉靖三十年(1577),為古人吟詩作賦、議論時政之所,如今褪去了歲月風塵的古老亭閣,在繁花的映襯下尤顯得雍容華貴。
有誰相信,在這座寂靜寥落的老宅子里,曾走出過五位留洋博士,其后代遍布全球各地,如今已是華人世界的驕傲?
安徽古鎮|許村古鎮——廊橋遺夢千年以來,數落幾度輪回而自持不改;追溯以往,綿延百代宗支而自強不息!
這里是許村,北緯三十度神秘線上——
一座飽經滄桑的千年古鎮,一個人才輩出的徽州世家,一篇悠遠跌宕的家國史記,一處沒有失落的鄉土故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