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古村坐擁三絕,卻很少有人知道!竟然還有這樣的地方?又是哪三絕呢?慈勝寺,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溫縣大吳村,始建于唐貞觀年間,寺廟經歷代重修,僅存山門、天王殿和大雄寶殿三座建筑。
然而就是這座地理位置偏僻、規模也并不宏大的小廟,卻赫然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文物古跡圈內聲名顯赫。慈勝寺之所以能成為“國保”,是因為坐擁三大絕世之作。

其中建于元代的天王殿未使用大梁,而是巧妙利用力學原理,將屋頂的重量通過斗拱傳導到中柱上,展示了古代工匠高超的建筑技藝,并被很多大學教材當做范例介紹。
慈勝寺大雄寶殿為元代原建,建筑嚴格遵循了元代官式建筑的營造法則,結構精巧,造型莊重優美,據說當年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游歷至此也對其贊嘆不已,并被專家譽為中原地區“結構最純正的元代建筑”。
大殿前一座建于五代時期的17層陀羅尼經幢,高5.4米,未使用任何東西粘接,卻穩穩矗立了近千年。經幢的雕刻精美異常,讓人眼花繚亂,尤其是天宮樓閣部分每面皆有城門,角樓和闕樓之間還有兩層飛橋相互連通,被譽為鎮寺之寶。

大殿門楣上方的“大雄之殿”四字匾額由當時著名書法家王鐸題寫,落款“大元至元五年(1304年)”,經專家考證為中原地區現存年代最早的一塊寺院匾額。有趣的是匾額中的“之”字一捺寫得又粗又長,不合常規,至今未有合理的解釋。
大雄寶殿相傳為魯班所建,無任何維修痕跡,至今保持著千年前的原貌。殿中壁畫栩栩如生,相傳為畫圣吳道子所作,因大殿匾額為王鐸所書,占了建筑、繪畫、書法三個絕世之作,故又被稱為“三絕殿”。
慈勝寺內的壁畫代表了存世五代壁畫的最高水準,1923年,一個北京奸商帶人將壁畫盜走后賣給了古董商盧芹齋,后被其珍藏于巴黎的寓所中,直至垂暮之年盧芹齋才將這批壁畫杰作捐贈給了歐美7家著名的博物館、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