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開展一個中西方建筑之旅,第一站應該設在哪里呢?
羅馬在西方被譽為永恒之城、不朽之城,因何永恒、因何不朽呢?我覺得在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座城市會像羅馬這樣,從古羅馬到中世紀,到文藝復興再到巴洛克時期、新古典主義時期、近代,各個歷史時期最精彩的杰作匯于一堂,所以歌德說過,一個人如果看到了羅馬,他就看到了一切。

羅馬,永恒之城
有一句名言叫“條條大路通羅馬”,這是通向羅馬的很典型的一條大路。這話會讓我們誤以為很多大路通向的那個羅馬城是一個很平坦的大都市,可是實際上真正到了那兒發現,原來羅馬是一座山城。
我們到處可以看到上坡下坡的路,甚至是這樣的一座大臺階。這是很有名的西班牙大臺階,名字叫西班牙大臺階,其實在羅馬。今天去這個地方的年輕女生都會買一個甜筒冰淇淋,模仿《羅馬假日》里面公主的造型,是非常浪漫的一個地方。
那為什么會是這樣呢?其實羅馬是建在七個小山頭上的,換句話說,從七個小山頭上的幾個部落,慢慢發展成為西方古代歷史上最大的城市。這七個小山在羅馬詩人維吉爾的口中叫“七座大山”,有夸張的成分。

我們看共和時期的羅馬地圖,這條彎彎流過的河是羅馬城的母親河,叫臺伯河,圍繞它有七個山頭。這七個山頭里面比較有名的兩座山,一個是帕拉丁山(Palatinus),是羅馬皇宮所在地;一個是這一座,叫卡皮多利尼山(Capitolinus),是羅馬的朱庇特圣殿的所在地。
這最重要的兩座山,發展成英文里面兩個很重要的詞,Palace源自帕拉丁山,Captial源自卡皮多利尼山,所以說羅馬是整個西方的首都也不為過。
要是中國人選擇一個地方建立首都,一定會去看風水,找一個土地很平曠、取水很方便,適合建都的地方。羅馬人不是這么想的,他說我發跡的時候是這七個小山頭,我就要把它蓋成世界的首都。
但實際上,剛才看到了,臺伯河在那七個小山頭的下頭,取不著水。這時候,羅馬人就發揮他一根筋的精神,從幾十公里以外的水源高的地方把水運過來。
怎么運過來呢?用羅馬這種特有的高架輸水道。這個水渠的頂上是一根輸水管,下面用拱券高高地架起來。因為從遠在十幾公里以外的水源地到羅馬的過程中,可能要跨過大河,跨過山谷。
不僅是羅馬城自己,羅馬的很多殖民地、行省也都這么干。這是在西班牙塞哥維亞,你看,三層高的輸水道,號稱“魔鬼橋”,非常壯麗。

由于來的水位很高,羅馬城得天獨厚,可以造很多噴泉,所以在古羅馬時期能建造很多噴泉。今天羅馬更是遍地都是噴泉,最有名的一座是這個特列維噴泉,裝飾了很多壯美的雕塑,俗稱“許愿池”。
有一種說法是,離開羅馬的前一天跑到許愿池,背對著這個噴泉,扔出一枚硬幣,如果扔進了噴泉里,以后就能回到羅馬。其實這個動作是很容易實現的,能不能回羅馬,人生可不好說,我去了一回,到現在也沒回去。
西方有很多建筑史家說,希臘建筑和羅馬建筑是一種二重奏的關系。其實不存在純粹的古羅馬建筑,我們看每一棟羅馬建筑,多少都穿著希臘建筑的外衣。所以接下來我們要看的羅馬城的各種各樣的建筑奇觀,會始終發現希臘建筑在里面跟它如影隨形的這種關系。

梁柱與大理石的希臘
有一個寫羅馬建筑的人把這個概括得很好,他說:
在細說每一個羅馬的重要建筑類型之前,有一點是繞不過去的,就是羅馬建筑的老師。實際上,羅馬建筑的老師是被他們征服的希臘民族的建筑,希臘建筑在藝術上是非常非常卓越的。
希臘建筑最杰出的作品是雅典衛城,尤其是這一座帕提農神廟。希臘的神廟是一個什么情形呢?通常真正祭祀的地方是一個小房間,但是大部分的地方都被外頭一大圈柱子給包圍了。
所以這個神廟最杰出的外觀表現,其實是無數的大理石立柱,托起上頭的橫梁和最上面的三角形山花,像一個巨大的大理石雕刻一樣。

德國藝術史家溫克爾曼有句著名的講希臘雕刻的話,叫“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用這個來形容帕提農神廟也一點都不為過。甚至很多的藝術家也好,美學家也好,都認為希臘的代表性藝術是雕刻,建筑都是跟著雕刻來的。就好比這個雅典衛城,它的總建筑師就是一個大雕刻家,叫菲迪亞斯。
為什么希臘會形成這種以雕刻為主導的建筑風格呢?道理很簡單,它用的材料是大理石,它用的結構方式是梁柱,就是用柱子托起橫梁的方式。所以整個建筑的外觀也好,空間可能性也好,其實取決于兩根柱子之間石頭橫梁的跨度。
石頭由于太重了,當橫梁用的時候,能有四米多的跨度就不錯了,想超過五六米,基本上自己就斷了。所以我們看帕提農神廟這個三十米的面寬,分了七個開間,每個開間也就四米多,所以看過去滿眼都是柱子。

再往上,三角形山花里布滿了當時杰出的大匠人的雕刻,今天絕大部分都被運到了大英博物館里面陳列著。我們看到這些雕刻,可以把血肉、衣紋用大理石表現成這樣栩栩如生,就終于知道希臘是怎樣一個熱愛雕刻的民族。
希臘用這種帶雕刻的立柱來建造神廟的時候,慢慢地發展出了他們的建筑法式。今天西方人是用Order這個詞來說這件事情,中國在翻譯的時候翻譯成了柱式。
西方神廟的柱式是一種什么樣的原理呢?其實就是整個神廟的全部設計尺寸,用立柱的直徑作為一個基本模數,可見柱子在這當中是多么重要。然后他們還發展出了幾種不同性格的柱式,把人體的美賦予給它。最有名的就是這三種,我們只要通過辨認它的柱頭就能很好地分辨這幾種柱式。

第一種,多立克柱式。這個大家可以自己回家做模型,很方便的,你拿一個碗,上面再放一塊面包,基本上多立克柱式就成功了,是最簡潔最樸素的一款。象征什么呢,象征男性的粗獷、雄渾。
第二種,愛奧尼柱式。它有兩個渦卷,有點像女士的卷發,所以他們說這個象征女性,或者象征中性智慧。
第三種特別特別復雜,在上面雕了好多好多的樹葉,西方人是叫茛苕葉。這種葉子多刺而充滿生命力,他們非常喜歡它,把它雕在柱頭上,形成了科林斯柱式。
有一個寫羅馬建筑的人把這個概括得很好,他說:
人們只需將帕提農神廟或帕埃斯圖姆廟體現出的關于完美建筑的概念,與萬神廟、圣索菲亞大教堂,或任一座哥特大教堂的內部空間所體現出的觀念相比較,就能理解羅馬建筑革命。這確確實實是建筑史上的一個轉折點。
所以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羅馬建筑是提供了一種空間,營造巨大空間的可能性,希臘建筑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雕刻和外形的和諧比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