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鄉村民宿“熱”得炙手,是有著一種時代的必然性——凝結著城里人對鄉土文化的回歸情愫。這種回歸,不只是單純地理空間意義上的鄉愁,而是對快速、嘈雜、冷漠的工業化和城市生活的一種“逆反”。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逆城市化方式。
眾所周知,我們的人口規模、空間資源、城市格局、交通條件、產權制度,特別是城鄉仍有一定差距的收入水平和公共服務,城里人即便有著強烈的回歸意愿,也不可能實現像歐美國家那樣的逆城市化——每天在城市與郊區之間鐘擺,而只能在周末或節假日短暫地“逆反”一下,體驗一回寧靜、舒適、悠然的鄉村生活,借以找回與城市喧囂生活之間的平衡。于是,一種結合鄉村自然、生態、環境及人文資源,提供具有鄉村意象和休閑度假功能的住宿場所——民宿便應運而生。

很顯然,民宿不同于農家樂,不只是簡單地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而是一種鄉村生活、鄉土文化的深層次體驗,不但需要美景、美屋、美食去支撐,還要有一個好環境、好故事、好人情,提供“家”一樣的場景體驗。
基于此,先行一步的臺灣民宿,在行業管理中引入“好客民宿”認證,從“親切”“衛生”“友善”“干凈”“安心”五個方面進行引導,努力讓民宿有溫度起來——通過環境營造、特色挖掘、主題策劃,尤其是相關業態的開發,讓客人感受到主人的用心所在,在主客互動中體驗民宿的溫暖、溫馨、溫情。
眼下,在大江南北的古村、舊村,不但有一茬接一茬的小團隊紛至沓來,帶著資金和資源,參與鄉建、開發民宿;還有大型企業、行業協會及地方政府紛紛介入,主體多元化、投資金融化、行動標準化、空間集聚化,已然成為民宿發展的未來趨勢。有業內人士驚呼,如此一哄而上地發展,民宿的同質化在所難免,故事性缺失、人文性流失、地方性消失、鄉村性遺失,猶如城市化進程中的“千城一面”,最終也難逃“千村一面”的厄運。

顧名思義,民宿“民”字當先,發源于鄉村,由鄉村閑置房屋改造而成,其周邊環境和建筑形態,都具有濃郁的鄉村風貌,作為一種視覺符號,傳遞著不同地域的鄉土文化特色。無疑,這種鄉土文化是民宿的靈魂,民宿的物質形態和精神氣質,都必須帶上自然而樸素的鄉土韻味。在此基調之上,再合理地改造和利用老屋、古村,通過融入現代技術,注入新的文化內涵,將當地的鄉土材料進行現代陳設,在裝修風格、空間營造、文化氛圍的打造上,把民宿主人的審美趣味和生活態度融入,營造出一種個性化的鄉居生活空間。
這樣的民宿,既體現鄉村的自然性,又適應時代的生活方式,是一個能夠提供慢生活、家服務、趣體驗的無景點度假場所。
?。ㄗ髡邌挝唬赫憬“l展規劃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