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夾、谷擂子、蝦爬、木制糧倉、水車、市斗……在彭水縣保家鎮三江口村有一個專門收集農具的小型“博物館”,主人是當地村民張莽。幾個月前,他開始有意識地收藏農具,如今已收藏300多種各式各樣的農具。
“你看,這件谷擂子小巧精致,而且結構完整,現在都還能使用,真是好難得喲。”6月28日,張莽剛收到一件完整的谷擂子就興奮不已地給筆者介紹起來。
筆直者在一件獨立的小屋里,見到了張莽這段時間收集的各類農具。各類農具整齊地擺放在房間里,儼然像一個專業的陳列館,300多件包含了農耕生產、谷物加工、生活制品、手工藝等工具。

各種農具
見證農村發展
今年52歲的張莽,是一位農家樂老板。
自小就在農村長大的他,對于農具有著深厚的感情。
去年初,張莽在家鄉新建了一座農莊,打算開辦農家樂和民宿。一次,一群朋友來家里玩,偶然說起了小時候的農耕農具,大家相談甚歡。

“別看你知道得多,說一樣農具你就不知道——響殼擂。”張莽說,正當大家都在回憶童年時光時,一個朋友卻真的說出了一個他不知道的農具。在一番追問后,朋友才給他仔細地介紹響殼擂的外觀和用處。這引起了張莽的無限好奇心,他想見見這個物件。
“后來多方打聽,才知道這個農具叫谷擂子,是以前農戶用來給谷物脫殼的工具。”張莽說,第一次見到就非常喜歡,也非常驚嘆古人的智慧和手藝。在通過村民介紹后,他花了1200元將保存較為完整的谷擂子買回了家。
為了防止谷擂子被蟲蛀和腐朽,他認真清洗后又給它刷上了油漆。眼看收集到了第一件少見的農具后,張莽心里就想著再多收集一些。

“朋友給我買了一本書叫《消失的農具》,看了以后就更加堅定了收集這些農具的決心。”張莽說,隨著機械化的發展,這些木制的傳統農具也慢慢下崗,由一些機械化和現代農具所替代。
每當聽說有的農家將這些老式農具劈爛當柴燒時,張莽都覺得非??上А?ldquo;這些農具都已經逐漸消失或者淘汰了,或許再過些年年輕人都再也見不到這些農具了。”
“我們小時候,犁耙、蓑衣、磨子、碓窩這些都是很常見的,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張莽說到這些逐漸淡出人們視野的農具,就滔滔不絕起來,是這些農具陪伴他度過了童年和青年時代。
為了能收集這些農具,張莽開始四處打聽,只要聽說哪家有一件老式的農具,不管多遠他都趕著去。
一次偶然,張莽聽說鄰鎮一農戶家還保存著水車的部件,他趕緊開著車去尋找。幾番周折才終于找到了,卻發現水車的大部分物件都已經被損壞,只剩下了一小部分零部件。
“每次找到一件完整的農具就非常開心,覺得很有成就感,似乎又挽救了一件農具,但是遇到農具被損壞了就特別失落。”張莽說,后來不少村民都知道他在收集這些農具還幫忙打聽著。

“蝦爬、蓑衣現在已經沒有人用了,也很難找到,所以就請一些老人幫忙編制了一個。”對于一些已經消失但還能制作的農具,張莽也就找手藝人編制。
在張莽的農具陳列室里,每一件農具都被粉刷一新,仿佛又恢復了往日的活力。一間房間里,已經堆放不下來。
“你看,這是鞋籃,以前大人制作布鞋的時候鞋樣、鞋布、針線都放在這個籃子里。”在陳列室里,張莽指著房梁上掛著的一個竹編器具介紹起來。
張莽說,小時候他也看著母親在家里端著這樣一個小籃子給他們做鞋子,如今,看著鞋籃他也會想起自己的母親。在這些農具中,有一些是他從小到大都見過的、用過的,而有一些也是他從未見過的。

不少朋友、同學知道了張莽在收集正在消失的農具,都主動參與進來幫忙收集。
“這個馬燈是朋友送來的,這個漂亮的筷子蔸是附近村民送來的。”張莽說,他收集消失的農具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支持和幫助,他也打算著再多建幾間房來陳列這些農具。
“我打算繼續收藏各種農具,完善博物館,將每一種農具都分類編上序號,寫上使用方法和用途,能現場演示的就盡量現場演示,讓后人能知曉這些集聚智慧的農具,留住農耕文化。”張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