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浙江大學舉辦的“浙江省特色小鎮研究會揭牌儀式暨特色小鎮高峰論壇”上,浙江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副院長張蔚文稱,浙江能夠發展特色小鎮,前提是已經形成了“塊狀經濟”,具有一定的產業基礎,否則光有產業政策,效果并不明顯。
避免“開發區模式”
面對自2015年以來在全國范圍內掀起的特色小鎮“熱”,張蔚文認為,從學術的角度出發,需要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研究特色小鎮。
在宏觀視角來看,除了特色小鎮成為助推新型城鎮化內涵實現的具體路徑外,還要考慮避免“開發區模式”的弊端。
張蔚文稱,特色小鎮的本質是一項產業政策,希望通過財政、土地、稅收等優惠以吸引企業入駐特色小鎮,從而帶動周邊社會經濟發展,形成產業集聚并吸引更多企業入駐。
根據張蔚文帶領團隊完成的一項研究發現,開發區政策作為一項能夠改變空間格局的空間變量,仍然受制于空間格局。一旦與空間結構不符合時,空間力量會削弱或抵制政策效應。市場因素(集聚經濟)仍然是影響企業選址最為主要的因素,政策影響相對有限。
也就是說,即使開發區有政策,但企業更愿意去已經形成集聚效應的地方,而不是簡單給產業政策就可以的。她認為,這個研究結論也同樣適用于特色小鎮。浙江能夠發展特色小鎮,前提是已經形成了“塊狀經濟”,具有一定的產業基礎,否則光有產業政策,效果并不明顯。
研究結果還顯示,開發區政策對企業選址的影響只有在東部地區顯著,中西部地區影響甚微。

成功案例是市場篩選的結果,不是政策事先挑選的贏家
從中觀層面考慮,政府的頂層設計在特色小鎮建設當中也發揮著相應作用。張蔚文稱,特色小鎮的規劃面積應該多樣性、評價標準也應多樣性、優惠政策要個性化。
比如,浙江的特色小鎮規劃面積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設面積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3平方公里的設置是人類步行十分鐘可到達的距離,是一個符合規劃要求的設置。但是在其他省份或地區,特色小鎮空間范圍上的設置可以適當調整。
此外,在浙江省,特色小鎮評價標準中有一條“要求小鎮建成3A級景區“,其目的在于為特色產業的建設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但是景區的建設也為非旅游類型的特色小鎮管委會及入駐企業產生了困擾,因為來來往往的游客影響了企業及政府的工作效率。
根據規劃,未來三年里浙江將重點培育100個特色小鎮,聚焦信息、環保、健康、 旅游、時尚、金融、高端裝備制造等七大產業,兼顧茶葉、絲綢、黃酒、中藥、青 瓷、木雕、根雕、石雕、文房等歷史經典產業。不同產業所需要的優惠政策大不相同,也需要政策的個性化。
在特色小鎮參與主體的多元化方面,張蔚文認為,應該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鎮。特色小鎮成功案例是已經經過市場競爭機制殘酷篩選的結果,而不是政府事先挑選的贏家,在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各級政府的核心作用并不在于資源的傾斜性配置,而在于引導、規范、服務。當然,在市場面前,高層級政府也應當寬容特色小鎮的異質性,允許特色小鎮的失敗。
文章來源:中國婦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