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沭陽,傳統書法之鄉,一座定位為展示和傳承沭陽文風的書法藝術館拔地而起。


建筑構思從宣紙,筆墨,印章中提煉了中國書法藝術中最為根本的黑白紅三色,以單純的色塊體量打造純粹的空間體驗。建筑布局取意“亂石鋪街”的書法審美意趣,通過控制建筑的體量大小,空間收放,材質對比等關系,契合書法藝術中虛實,輕重,開合等變化。


沿街最大的展廳紅磚外墻,如同一枚凝實的刻章,印蓋在飄逸的水墨畫卷上。角部通過弧面削切的手法強化建筑沿街的標志性,形成獨特的韻味。紅磚選用宜興陶土磚,根據所處位置的不同采取了三種砌法,下部丁頭突出墻面,上部收進墻面,削切部分平砌,構成不同的肌理質感。白色體量選用預制混凝土掛板,表面均做豎向鑿毛處理,如宣紙,如素帛,與光潔細膩的墨色體量表面形成對比,相映成趣。體量底部均凌空懸挑,呈現出輕盈的漂浮狀態,體現書法藝術在精神層面的超脫感。
入口沿街處設置了寧靜的水面阻隔外界喧囂,由一條水面上的平橋將游人引入美術館內,以空間的連續過渡使得游人在進入展廳前能夠迅速沉靜心靈。

體量之間以“疏可跑馬,密不容針”的布局手法控制空間關系,在緊密處僅留2米寬的窄巷,兩側均為純粹的黑白體量,人在其中如行書卷間。疏朗處空間轉為開放庭院,營造豁然開朗的空間效果。


墨色體量角部均施以削切,以深灰色氟碳漆噴涂,在藍天下墻面呈現出微妙的色澤變化,如巨石,如墨塊,具有雄渾拙樸的質感。體量底部均做圓角處理,以扎根于土地的姿態體現出書法藝術中的凝重感。
鋪地和屋頂庭院以水墨暈開時的抽象圖案為設計靈感,通過鋪地花崗巖不同的灰度變化構成了一幅飄逸靈動的水墨畫卷。

體量局部以內向掏挖的方式形成灰空間,室外空間可在此延續入室內休息區,游客在參觀過程中可由此經歷充滿趣味性的空間體驗。所有的展廳均為大開間的無柱空間,可根據展覽需要自由布置。展廳與展廳之間以玻璃連廊相通,以利于連續觀展。紅磚展廳中部設有貫通三層的光井,營造明亮通透的室內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