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園,位于揚州古城東北隅,鹽阜東路10號。這座清代私家園林,是由清代兩淮鹽業商總黃至筠,于清嘉慶23年(公元1818年)在原明代“壽芝園”的基礎上拓建而成的。揚州以名園勝,名園以疊石勝,疊石以個園勝。
為啥取名“個園”呢?
清人劉鳳誥所撰《個園記》中給出了答案。文中寫道:“主人性愛竹,蓋以竹本固。君子見其本,樹德之先沃其根。竹虛心,君子觀其心,則思應用之勢務宏其量。至夫體直而節貞,則立身砥行之攸系者實大且遠。豈獨冬青夏彩,玉潤碧鮮,著斯州筱蕩之美云爾哉!主人愛稱曰‘個園’。”
這段話,譯成現代文就是:“主人(指園主黃至筠)生性喜愛竹子。這是因為竹子的根牢固。君子見到竹的根就想到培養自己的德行則先要使自己的根本牢固;竹心是空的,君子見到竹心,就想到處世務必寬宏大量。至于見到竹體的挺直有節,就想到為人立身應磨礪自己的操守氣節。這樣看來,主人愛竹其意義確實重大深遠啊!并非只是因為竹子冬青夏翠,表面象碧玉一樣鮮潤而顯示這園子的竹子之美!主人于是稱此園為‘個園’。”
那么,“竹子”與“個園”之名是如何聯系起來的呢?
我們知道,竹葉一般是三片聯成一組,好像漢字的“個”字,因此,古人常用“個”字作為形容竹的名詞。清代袁枚曾有詩句云“月映竹成千‘個’字”,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個園
來到個園除看竹子外,這里的疊石藝術是游人欣賞的一大勝景。我國城市規劃、建筑設計和風景園林藝術研究領域的權威專家周維權先生說:“園林之所以能表現出高于自然的特點,主要既得于疊山這樣的高級藝術形式”。
個園中的假山,一部分用黃山石疊成,山腹中有曲折蹬道,盤旋到頂,這是北派的疊石法;一部分用太湖石疊成,流泉倒影,逶迤一角,是南派的疊石法。這兩種疊石的方法,意味著山水畫的南北之宗,統一在一個園子里,構成了個園假山的獨特風格。
個園的疊石藝術,“四季假山”是精華。
“四季假山”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形態逼真的假山區,在這面積不足五十畝的園子里,融“造園法則”與“山水畫理”于一體,被園林泰斗陳從周先生譽為“國內孤例”。
代表春景的假山選用春筍造型
在刻有“個園”門額的拱型門前,是代表春季的假山。造園時,把白果峰石直立在竹子間,以“寸石生情”點出“雨后春筍”之意。
在個園西北,以玲瓏剔透的太湖石疊成代表夏季的假山。山前有池水,山下有洞室,水上有曲梁。山上蔥郁,秀媚婀娜,巧奪天工。洞室可以穿行,拾級登山,數轉而達山頂。
代表秋景的假山用黃石疊成,峰巒起伏,山石雄偉,登山俯瞰,頓覺秋高氣爽
代表秋季的假山位于個園的東北,坐東朝西,以粗獷的黃石疊成,拔地而起,峻峭凌云,氣勢磅礴,山嶺為全園制高點。黃石丹楓,夕陽凝輝,倍增秋色。它宛如一幅秋山圖,是秋日登高之佳處。
山上有三條磴道,一條經過兩折之后仍回原地,一條可行兩轉,逢絕壁而返。唯有中間一條,可以深入群峰之間或下至山腹的幽室。在山洞中左登右攀,境界各殊,有石室、石凳、石桌、山頂洞、一線天,還有石橋飛梁,深谷絕澗,有平面的迂回,有立體的盤曲,山上山下又與樓閣相通,在有限的天地里給人以無盡空間之感,其堆疊之精,構筑之妙,可以說登峰造極。
冬景采用宣石堆疊,象征雪景
代表冬季的假山則用宣石疊成,石白如雪。山上多留圓洞,稱之為“風音洞”,陣風掠過,發出蕭蕭鳴聲,真可謂是“北風呼嘯雪光寒”。而就在小庭院的西墻上又開一圓形空窗,可以看到春山的翠竹、茶花,又如嚴冬已過,美好的春天已經來臨。這種奇思妙想,使園林空間的變化極具新意。
四季假山各具特色,表達出“春山艷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和“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詩情畫意,實為揚州園林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