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人形成這種園林意識的過程中有一個根本的變化,就是由隱逸意識向園林意識的轉變。隱逸就是直接到山林去隱居了,園林性格就是把山水搬到家里來,模擬一個山水。
園林生活可以給人帶來什么樣的快樂?白居易有一首詩是講嚴子陵的,“富春江上子凌灘,路遠江深去更難。何如家祠通小院,自家房下垂釣竿。”意思就是說不要學嚴子陵到富春江去釣魚,在自己家門前就可以釣魚了。經過唐朝以后到了宋朝以后又出現好幾個傳世的文人園,像沈括的夢溪園、司馬光的獨樂園、蘇舜欽的滄浪亭。
這種園林能給人帶來什么快的呢?像沈括的夢溪園:“漁于泉,舫于淵,俯仰茂木美蔭之間,所慕于古人者,陶潛、白居易、李約,謂之‘三悅’。與之酬酌于心目之所寓者:琴、棋、禪、丹、茶、吟、談、酒,謂之‘九客’?!彼抉R光《獨樂園記》:“逍遙相羊,唯意所適,明月時至,清風自來,行無所牽,止無所泥,耳目肺腸,悉為己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間復有何樂可以代此也。”你看他多喜歡園林生活。
孫舜欽的《滄浪亭記》:“予時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則灑然忘其歸。觴而浩歌,踞而仰嘯,野老不至,魚鳥共樂。形骸既適,則神不煩;視聽無邪,則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榮辱之場,日與錙銖利害相磨軋,隔此真趣,不亦鄙哉!”這個是滄浪亭給他帶來了如此的快樂。白居易《草堂記》里面還有一段話,“樂天既來為主,仰觀山,俯聽泉,旁睨竹樹云石,自辰及酉,應接不暇。俄而物誘氣隨,外適內和,一宿休寧,再宿心恬,三宿后頹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span>
這里說的是園林生活的三個境界,第一是“休寧”,我們平常周末的時候帶著家人逛公園都可以找到這種感覺。“再宿心恬”,這是內心的感覺,是心的安適和愉悅,是個人內在生命和外在園林的一種融通。第三層境界,即“頹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意思是,沒感覺了,天下著雨,就望著外面的湖光山色,什么都不想。大家可以體會一下這種不知其然而然的感覺,那就是發呆,過了多長時間你都不知道,這是非常高級的享受,審美的享受。
園林是如此的讓人快活,園林性格從隱逸性格而來,山水給人這么多的樂趣,特別是有了白居易這種“居易”園林觀,于是文人喜愛造園林,文人也有能力造園林,所以就有了文人私家園林這樣一種中國傳統與中國文人畫、書法和山水畫這種藝術的一脈相承,綿延不絕的傳統藝術。我們有一些房產商、發展商也都會講求園林設計,搞一個小區就搞一個花園,但是真正的園林生活內在的東西不知道現在的商家有沒有去注意、發掘。
傳統的園林藝術可以作為遺產來保護,它里面的內涵太豐富了,里面包括了我們中國傳統的文化精神太豐富、太深厚了,而且給人帶來的感覺是“不知其然而然”,太好了。所以,如果有房產商真的能造出一個有古代文人園林概念的房子出來賣,我認為賣很高的價錢都可以,這個就是文化產業可以提升商品價值,給他帶來高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