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潔冰清、四平八穩、雕梁畫棟……這些我們熟知的成語或者俚語很多都與中國的古民居文化相關。看中國的古建筑,特別是古民居建筑,要從三個角度去看:民族、民俗、宗教。”位于青島西海岸新區唐島灣濕地公園里的“中國院子”項目日前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講座,吸引不少對古民居建筑文化感興趣的參觀者。本次講座,由國內著名古建筑收藏家、中國院子文化顧問姜偉擔任主講,以中國院子內的44棟明清時期古民居和古建筑構件藏品博物館為立體課堂,從古建筑的外形特征、文化基礎出發,講述了古民居建筑中所包含的宗族制度、儒釋道文化、等級制度,以及古人的婚嫁、奔喪、祭祀等風俗日常。
看文物,“文”在先“物”在后
位于中國院子南方園區的12號院落“積善余慶”,是一棟原址位于浙江東陽的清代晚期古民居建筑,近百件明清及近代的古建筑構建、家具正在院內展陳,從形神兼備的雕梁畫棟、牛腿花板,到鏤刻精致的鎏金閨床,古人的生活與精神世界如一幅幅生動的畫卷在參觀者眼前一一展開。
“古代的女孩子們13歲挽發髻、14歲可以出嫁了,女子出嫁也稱為出閣,閣就是指的閨床前面這個像屏風一樣的門檔,未出嫁前閨閣是她們最主要的活動場所。古時富貴人家在嫁女時,都會將床作為重要的陪嫁物品,因為古人認為房子和床最能體現家族的財富實力,這個習俗在南方許多地區仍舊盛行。在古代工匠中流行一句話,叫‘千工床、萬工房’,就是說3個工人工作365天才能打出一張好床,床上門簾、擋板都可以根據主人要求,通過匠人的巧手盡可能地賦予所有美好祝福,所以耗工耗時的床是財富的象征。”姜偉在講解的過程中,告訴大家:“在去欣賞一件文物的時候,要先看文再看物,物品上的文字、文化內涵及背景,才是物品最有價值的部分。特別是古典家具,大多數人關注椅子的材質是否名貴、年代是明還是清,但桌椅板凳的用途制式反映的是古人思想與生活,現在這間房的幾案擺放就十分講究,一個條幾放上四個瓶子再加一個八仙桌,就叫‘四平八穩’,是古時家中客廳規矩擺法,瓶子擺放也大有講究,要有兩個可以放官帽的‘帽瓶’,寓意父子仕途,要有兩個可以插雞毛撣子的花瓶,寓意母女持家。”已至古稀的專家用生動有趣的故事,將日漸淡出大眾視野的中國傳統文化與生活娓娓道來。
聽歷史,戲臺祠堂都是故事
建筑是文化的載體,古民居是古代民俗文化的縮影,姜偉說:“保護古民居,就是為了留住那些珍貴的民俗文化,小到房子里的擺件角雕,大到建筑的選址規制、功能布局,處處都能看到中國人千百年來形成的獨特文明,我年輕的時候喜歡世界各地到處跑,游歷了八十多個國家,上了年紀越發癡迷老祖宗留下的東西,越看越有意思。舉個例子,大家在逛古建筑遺跡的時候,普遍都會發現祠堂前一定會有戲臺,村村戶戶也都會建戲臺、組戲班。中國院子里也有祠堂和戲臺的建筑,這也是源于古時民俗文化,在祠堂舉行祭祀的時候,要請戲班子唱出戲給祖先們聽表示尊敬與祭奠;家里老人過壽,要請大家聽戲,聚在一起熱鬧熱鬧;或者,我把你給得罪了,想跟你和好緩解下矛盾,我就可以請你來家里聽戲,聽一出《負荊請罪》或者《將相和》,不用直說你也明白我的心意了。你看,古人多會來事。”
整場講座持續了近一個半小時,所涉及的建筑、歷史、人文、宗教知識博納古今,講解過程中,不斷有參觀嘉賓發出“原來如此”的感慨,樊女士帶著一家四口一起來聽的講座,她說:“今天才知道,我原來常用的那么多成語都是從古建筑里面衍生出來的。比如,屏風古時稱為‘蕭’,有分隔里外的作用,‘禍起蕭墻’就是指內院出事兒,非常生動。”在講座結束后,不少古民居文化發燒友余興未盡,與古建筑專家暢談半小時后才匆匆結束。姜偉表示:“這次活動讓我十分感動。我沒有想到現在的年輕人會對古建筑和其中的各種文化如此感興趣,提的問題也很有深度。通過中國院子這個平臺,希望更多的年輕人能夠了解古民居文化。”
逛院子,老院新顏整裝待發
據悉,中國院子自今年5月29日試運營至今,幾乎每天達到預約,圈粉眾多。在為期一個多月的開園活動結束后,中國院子持續舉辦了“《凝固的時空》琥珀標本展”、“古建筑構建展暨古典生活場景復原展”、奇石文化展、城市主題攝影展等高質量的文化展覽展示活動。在暑期,中國院子項目將作為國學研學基地,通過與研學組織、小記者團們合作,共同促進少兒傳統文化普及、豐富學生課外教育。
并且,為了更好傳播古建筑文化及其所蘊含的傳統民俗禮儀,中國院子將原有的“古建筑構建展暨古典生活場景復原展”重新打造,升級為“古建筑構建博物館”,在原有展品基礎上,新增40余件精品古構件,并增設紀錄片放映廳、文創產品展示區,預計八月上旬可正式對外開放,并會不定期舉辦專題文化講座。屆時,可通過官微“唐島書房”預約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