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以為中國人在解決吃飯的問題上,僅僅是近幾十年來的問題!但在30多年前,特別是清代之前,其實我們一直很貧窮,有人說古代中國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經濟體,我認為不是這樣,歷史記載來,中國從來就沒有“自給自足”過,一旦遇上水旱蝗災,就會爆發大規模的饑荒,歷朝歷代都是如此,就算是號稱鼎盛的唐朝,也爆發水旱蝗災,也餓死整片整片的人。
也就是說,在歷史上,中國人從來就沒有富裕過,這才是歷史的事實。那么,古代中國人為什么貧窮?對于這個問題,有人說是因為科技不發達。可是科技怎么樣才會發達?其實是因為市場的刺激,科技才會發達??萍疾话l達不是窮的原因,而恰恰是窮的結果。
讀到這里,我想朋友們心中有一個答案已經呼之欲出了:古代中國人貧窮,關鍵原因是在于商品經濟不發達、商業和貿易不繁榮。
認識到這一點,可以說你已經把對脈了。但是,我們又可以繼續追問下去:那么古代中國為什么市場經濟不發達呢?
我的答案是:歷朝歷代的統治者普遍堅持“重農抑商”的錯誤經濟指導思想,并在國家政策上限制工商業的發展。在歷朝政府的壓迫下,古代中國人的生產活動,并不是為了追求利潤,而是為了自家的消費,所謂“男耕女織”,只有當自家出現了生活盈余品的時候,才拿到集市上去交換(趕集),在這樣的經濟形態下,人民不可能富裕起來。
那么歷朝政府是如何壓迫商業的呢?我舉個例子,漢高祖劉邦。劉邦當上皇帝之后,說過一句什么話呢?他說:“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
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它是說:我們這個國家的商人是賤人,我不準商人穿絲綢的衣服,不準商人乘坐馬車,并且我們要對商人施加苛捐雜稅,逼死這些不務正業的王八蛋,看他們還敢經商不!
當然,這是演繹方式的翻譯法了。那么為什么古代的中國皇帝要壓迫商人呢?因為中國的皇帝認為:農民生產糧食,是“務正業”,商人是不生產糧食的,因此商人是“寄生蟲”,是“不務正業”。他們認為:農業是本,商業是末,所以要“重本抑末”,一個人不種田、專門做生意,這種人是“舍本逐末”,要嚴加看管,你比如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他說過什么話呢?他說過這么一句狠話:
“若有不務耕種,專事末作者,是為游民,則逮捕之”
朱元璋的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有人敢不種田而專門做生意的話,這種人就是“游民”,我們要將這種人抓起來治罪。
再往前看,就算是那位以所謂“開明”著稱的唐太宗,也說過這樣的話:“設此官員,以待賢士。工商雜色之流,假令術逾儔類,正為厚給財物,必不可超授官秩,與朝賢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边@話我就不譯了,總的意思是:做生意的人是賤人、下等人。
所以歷朝歷代的皇帝,在這種錯誤的經濟指導思想下,出臺過一種叫做“賤商令”的東西,從日常生活方面對商人進行壓迫,對其穿衣、建屋、乘車等各方各面,都出臺了歧視性的規定,例如前面提到過的漢高祖劉邦,他就下過“賤商令”,規定:“賈人不得衣絲乘車”、生意人本人及子孫“不得仕宦為吏”。
此外,朱元璋還規定過:“農家許著綢紗絹布,商賈之家,止許著絹布。如農民之家,但有一人為商賈者,亦不許穿細紗”。還有明武宗朱厚照也曾經“禁商販、仆役、倡優、下賤不許服用貂裘”。
像這種例子根本就是列舉不完的,總之,歷朝歷代的中國皇帝,基本上都瞧不起商人、壓迫商人、不允許商人群體壯大??墒菃栴}又來了,這些當皇帝的,為什么不允許商人群體壯大呢?
對此,唐太宗李世民曾經說過一句這樣的話:“禁絕浮華,勸課耕織,使民還其本,俗反其真,則競懷仁義之心,永絕貪殘之路。此務農之本也?!?/span>
唐太宗的大體意思是這樣的:只有使人民務農,人民才會老實本分,你要讓人民都做生意去了,人民就會變貪,變貪了就不安分。實際上唐太宗還有一句言外之意,那就是:人民不安分,我的皇位就很難穩固。
說到這里,讀者應該有恍然大悟的感覺了,歷朝歷代的皇帝認為:全國人民都務農了,人人就吃飽了,人人都吃飽了,老百姓就本分了,都安分守己了,就沒有人起來推翻我的皇位了,如果讓人民都經商去了,那么人心就會膨脹起來,國家就容易不穩定,局勢就不好控制,這就是古代中國皇帝的普遍觀念。
正是出于如此,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對中國商人施加各種苛捐雜稅,千方百計地打壓商業,舉個例子,明萬歷年代按察使應朝卿,他在給朝廷的奏疏中曾經指出:“自稅使紛出,而富商之裹足者,十二三矣。及稅額日增,而富商之裹足者,十六七矣”
應朝卿的這個報告讓我們看到:在明萬歷年間,由于政府的苛捐雜稅,在民間做生意的商人,竟然可以整整減少60-70%,也就是說,大部分的商人都破產。
歷朝政府不但在國內打壓貿易,在國際上也打壓貿易,你比如說那個臭名昭著的“海禁”政策,就是一個典型,朱元璋說:“仍禁瀕海居民不得私出?!?、“敢有私下諸番互市者,必置之以重法”。
還有清朝中頁的廣州“一口通商”政策,其實就是變相的“海禁”政策,只不過是稍微開了一個口子。
要知道,老百姓是不會思考的,在這種國家政策的指導下,民間就興起了“當官光榮”、“經商低賤”的觀念,你比如說“市儈”這個詞,它本來是個名詞,是古代的房產中介,但它在漢語中,竟然逐漸演變成了一個貶義詞。
所謂“士農工商”,古代中國的生意人社會地位最低,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在這種國家政策指導思想下,社會上就有了一個這樣的價值觀:當官才是成功,發財的不算。
晚唐敦煌壁畫:河西節度使張議潮出行圖
這樣的國策,將無數的中國精英關在了書齋之中,壓抑了無數個可以創造財富的靈魂,所以古代中國人致富了之后,不是想著擴大自己的生意和事業,而是千方百計地去花錢買個官職來當,當時叫做“捐官”,有不少的商人就是死了,也要穿著官服下葬,活著當不成官,死了也要過把官癮??梢娙说膱棠睿侨绱酥?。
大家還記得清朝中晚期廣州的首富伍秉鑒嗎?這人富可敵國,可是他就不喜歡別人叫他“伍老板”、“伍總”之類的,他喜歡別人叫他什么呢?他就喜歡別人叫他“浩官”,雖然我姓伍的這一輩子當不了官,但是起碼你得奉迎我一下,叫我一聲“官”,哄哄我,我才高興??傊裁炊家磦€“官”字,才有面子。
歷代中國的抑商政策還導致了一個容易被人忽視的結果:因為政府打壓商人,所以古代中國的商人致富之后,他們不會花心思去將生意做大,而是做什么呢?他們去買田。他們認為:做生意只是個手段,它不是我的事業,我真正的事業,是要么捐個官、過把官癮,要么是用掙來的錢購置田產。富人們你這么干,我也這么干,則不可避免地加重了土地兼并。所謂地主階級,就是這么來的。
所以在“重義輕利”的古代中國,稍微有點才華的青年才俊,都遠離了市場,他們都念八股文、考科舉去了,所謂“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就是這么來的。問題是這群讀書人畢竟也是人,是人就有貪欲,所以他們一旦考取功名、當上官老爺之后,權力在手,心中的貪欲就復蘇、并開始膨脹,所以他們開始盤剝富戶、壓榨商人,四處斂財,久而久之,社會上做蛋糕的人就越來越少,分蛋糕的人則越來越多,這樣的社會,要想不貧窮,那才怪了。
晚清狀元實業家張謇,身為“士中極品”的狀元張謇毅然下海經營實業令社會震驚
說到這里我們就會明白:歷朝歷代的統治者,他們是憑直覺去看問題的,而不是憑經濟常識,其實當時也沒有什么經濟常識,皇帝們及他們的文人幕僚們憑直覺認為:農民生產糧食,商人消費糧食,所以我們應該鼓勵務農、取締經商。但是這群統治者萬萬沒有想到:商人雖然不務農,但是商人的經商活動會給農業發送巨大的需求信號,這個需求信號會促使更多的人去務農、而且是更好地務農,在巨大的商業利益驅動下,農業才可能集團化發展,才會有人發明殺蟲劑、農業機器、以及各種提高農業產量的高科技,進而才會有工業科技的發展,國家才能富強,社會才能真正長治久安。
可見古代中國人貧窮,在于統治者的三觀不正。農耕文明無法造就富強的國家,農耕文明也根本無法抵抗商業文明,懂得了這一點,我們回頭再看過去200年發生的種種,問題就看得比較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