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那些經歷了百年風雨的老宅,承載了多少祖輩們的生活記憶。如今,它們或人去樓空,或新老交替,一座接一座陷入荒草和腐朽之中,正逐漸消失在我們的記憶里。酷愛傳統文化的成都人李曉春不愿意看到老宅慢慢腐化消亡,花費了10多年時間,傾其所有將八棟川派建筑的一梁一柱、一磚一瓦分拆、理清后運到成都。
如今這些老建筑正在李曉春的手中一一復蘇。
順著成都溫郫路駕車駛過萬春鎮,拐入一片苗圃,穿過百十株大樹,幾棟老宅構成的古建筑群赫然屹立眼前。老宅構建的傳統中國古建筑之美在李曉春的小院里展露無遺。
這些老宅有的已經恢復了原貌,有的還只是框架結構。“你可別小瞧它們,它們都是我的老情人!”李曉春坦言,搬這些老宅實屬不易,一磚一瓦,一梁一柱,每個構件都要按拆卸順序編號,然后再重新壘建。
老宅拆下的各種木梁、條石、柱礎、雀替、廊檐等,編號記錄后裝了滿滿幾十輛大卡車。這些構件在李曉春的眼里都是寶貝。
為修復這些老宅,李曉春收集了很多老料。
磚用的是老舊柴火磚,瓦片還是老底子的鋪法,“壓七露三”,這樣即便掀掉中間一塊,也不會漏雨。
構件運回來后第一件事情就是進行清理、除白蟻。老宅的木梁多是直徑超過40公分的野生柏木或紅松。清理時為了不傷到木料本身,不能使用化學制劑,更不能用金屬硬物來清理。工人只能用硬刷子一點點刷,直到最后露出木紋自然的肌理。有的木料被白蟻侵蝕得很厲害,還要用天然藥材煙熏火燎以消除后患。圖中的廊檐上雕刻的是“將相和”的故事。
上萬個零件在清洗殺蟲后,開始配對搭建。這個步驟看似簡單實則不易,修復老宅的主工是一位67歲老匠人,古建筑的所有圖紙都在他的腦袋里,怎么放線、哪里開榫,全都是老人說了算。
修復老宅的這些柱礎都有百年歷史,是李曉春收藏多年的寶貝。
這八棟老宅都是明清時代的建筑,有的是縣太爺的宅院,有的是大戶人家的祠堂,有的是龍門,有的是戲樓。遠的屹立在劍閣的山脊,近的位于金堂淮口鄉下,每棟都有超過百年以上的歷史。李曉春在這棟修復好的老宅門前貼上兩張符。
李曉春第一次見到縣太爺的那間大房時就心疼不易,好好的老宅活生生地被人鋸了一面山墻,拆下的木料都被賣了,他說:“當時完全懵了,傳承中國人精神和信仰古老建筑就這樣被毀掉,心疼!”
李曉春當時就想把這棟老宅買下,沒想到卻碰了釘子。這棟不到100平方米的房子涉及到8家人的產權,李曉春在幾個月時間里一家一家去談條件,最后才將老宅保了下來。李曉春站在古戲樓上向外張望,樓外春意盎然。在他的想法里這棟樓就應該只保留框架結構,讓后人一眼就能看到中國古建筑的結構之美。
李曉春當過導游,做過生意,有一些積蓄,但是為了收藏老宅和老木件,他已經傾其所有。
李曉春搬回來的八棟老宅構成了前院、后院和側院。
看桃花燦爛,生活很是愜意。李曉春希望有一天能在屋檐下撫琴一曲,清歌一首,回味古人的生活。
在老宅圍起的前院內,李曉春正在和自己的獒交流。這只重達近200斤的獒是李曉春的伙伴,既能守門,也能當伴。
老宅里的這些廊檐傳承了太多傳統文化,雕工精美的龍頭鳳首也已傳承百年。
李曉春在和老宅對話。用手輕撫這些老宅的一磚一木,仍舊能感受到它的溫度。李曉春希望能讓后人體驗到祖輩生活起居的真實狀態,承載老宅記憶。
李曉春站在二樓俯看自己的小院。如今已是傾其所有的他只要有點錢就繼續施工,總希望有一天這些老宅能在自己的手中涅槃重生。本文轉載自《中國人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