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4年甚至更早開始,一種肇始于浙江、以區域性空間再造和增長要素集聚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模式——“特色小鎮”橫空出世,并迅速推向全國,這一區域性實踐在中國城市化和產業轉型方面具有多方面的推廣和輻射意義。特色小鎮的創建既是一種優化生產力布局、注重內涵的發展模式,也是一種破解有效供給不足、推動產業轉型和產業升級的經濟模式,還是一種多元參與、體制開放、協同共享的社區或社會治理模式。
在特色小鎮的創建上浙江走在了前列,江蘇也通過了相應的《指導意見》(2016),意欲迎頭趕上。我們認為除了加快能夠促進制造業轉型的特色小鎮外,應充分利用江蘇的有利條件,在傳統大學城改造和新農村共同體創建上有所著力。
在美國,諸多以大學城尤其是研究型大學為核心形成的特色小鎮,所以能夠成為以創新和創造為基礎的“新經濟”的引擎,就在于“校園創造了新知識,反過來促進了校外高新技術的發展”。在這方面江蘇的南京、蘇州等地都有形成規模的大學城,但現在的問題在于:一是每個大學都為圍墻所包圍,互不往來;二是大學的教師受制于現有的管理政策對創業缺乏興趣和沖動,單憑缺乏經驗和資金的學生們的熱情于事無補。

江蘇,尤其是南京兩大著名的大學城——仙林大學城和江寧大學城應該有勇氣嘗試,政府也應該在大學毗鄰的公共地帶——比如仙林的羊山湖公園做出公共投入,建立大學城(UniversityPark),除了建立銀行、俱樂部、圖書館、書店、電影院、博物館、展示中心、餐館、咖啡館、會議中心外,建立能夠容納數千人的創客中心或群落,免費3-5年競標招租,由教授和他們的學生創業團隊入駐。在這一輪江蘇沒有產生自己的馬云,但如果規劃得當,這個人才與教育大省不會不出現自己的“張云”“劉云”和“李云”,而這就是江蘇的未來。
與此相應,一直有著集體經濟傳統的江蘇農村,也是建立農業或旅游特色小鎮這種新型產業共同體的沃土。在這方面南京的巴布洛生態谷、椏溪慢城已經做了嘗試,南京近郊的樺墅村、世凹桃園也正在做著嘗試。將有條件的江蘇農村建設成規模不等的特色小鎮,應該解決三方面的問題:一是農業,如何通過觀光農業、經濟植物和良種的推廣,提高農業及農產品的產出和安全性;二是農民,如何通過農業的產業化實現農民的身份轉換,提高農民的收入;三是農村,如何通過特色小鎮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讓我們的農村重新成為人們向往的世外桃源。
?。ㄗ髡邽榻K紫金傳媒智庫主任、南京大學社會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