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第十三屆文博會華僑城錦繡中華民俗村分會場在表演京劇《錦繡芳華》。
②非遺傳承人在制作皮影戲道具。
③非遺傳承人在制作扇面。
作為連續多年的全國“文化企業30強”企業,華僑城集團堅持以文化為核心,以旅游為主導,實現多種文化產業經營,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顯著,2016年營業收入達536.2億元,其中文化產業相關綜合收入合計占全年總收入的六成以上;集團利潤突破90億元,資產規模超1700億元。
文化為核打造特色小鎮新樣本
10日一大早,記者走進華僑城旗下的文博會甘坑新鎮分會場。
坐落在深圳布吉街道的甘坑客家新鎮,以其獨特的客家風情和豐富的文化活動,堪稱深圳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線。小鎮的特色文化產品——客家涼帽,給來賓留下深刻印象。
涼帽,曾是客家人祖祖輩輩的副業,涼帽生意曾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火遍東南亞,隨著時代變遷,因沒有市場價值而逐漸被冷落。2011年,涼帽被深圳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近年來,受益于華僑城對甘坑新鎮的創新開發,特別是涼帽IP形象的打造及推廣,讓這項古老傳統的手工藝煥發新生。涼帽匠人張師傅告訴記者,打算翻修制作間,面向大眾招收學徒,讓更多的人觀賞制作涼帽的樂趣,讓涼帽手工藝繼續傳承下去。
在甘坑,得到新生的不只是涼帽。甘坑新鎮由華僑城旗下子集團——華僑城文化集團開發運營。華僑城文化集團以“中國城市文化運營商”為戰略定位,依托客家文化,特別是以涼帽為核心元素,打造了一系列文化衍生產品。近期,華僑城文化集團還將陸續推出小涼帽樂園、主題酒店、VR影院等文化旅游產品。
作為深圳首個文化新鎮,這個小鎮也是華僑城構建的首個新型城鎮示范基地。該鎮通過產業園區和旅游、金融互動,將集聚上千家創新文化科技企業,向甘坑輸入華僑城所擅長的創意和管理,把傳統城鎮改造成獨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小鎮。
以甘坑新鎮項目為起點,以“文化+旅游+城鎮化”為模式,華僑城還向全國廣泛布局,先后在深圳啟動大鵬所城、鳳凰小鎮、光明小鎮等十大文化產業重點項目;在四川,簽約安仁、天回、黃龍溪三大名鎮;在海南,布局了三亞天涯小鎮、文門村以及中廖村等項目;在北京,簽訂齋堂小鎮、十三陵大明文化城等項目。華僑城根據不同地區的文化肌理,挖掘文化底蘊,把新型城鎮化和特色文化旅游結合起來,打造新型城鎮化華僑城樣本。
產融創新擦亮文化產業招牌
華僑城在轉型升級、產業發展過程中,通過與國開行、中保投戰略合作,獲得了數千億元金融支持。在云南,華僑城通過戰略重組方式,控股云南世博集團、文投集團兩家地方國企,整合了云南六成的優質文化旅游資源,并獲得上市公司平臺“云南旅游”。
華僑城與云南的深度合作,是基于產業發展、改革創新的需要。今年,云南省制訂了全域旅游創建實施方案,明確在“十三五”期間通過推進全域旅游發展,形成一批全國性旅游產品、國際性旅游品牌和知名旅游目的地。為給全域旅游開發提供支持,云南最終選擇華僑城來推動“大企業引領、大項目帶動和大資金介入”的三大戰略。
下一階段,華僑城將通過云南智慧旅游項目——“云南旅游E卡通”,統籌20多個4A級以上景區及其市場運營,以旅游資產證券化手段,構建“旅游+互聯網+金融”大平臺,實現產業策劃、運營管理和金融資本全要素整合,進而推動云南旅游產業升級,迅速培育出國內名列前茅的旅游企業。
以人為本詮釋新型城鎮化內涵
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華僑城在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景觀的前提下,合理開發旅游項目,讓城鎮化真正做到為民眾謀福利,提升人們的幸福感。
以甘坑新鎮為例,華僑城堅持以“人”為核心,當地村民以村集體股份公司的形式與企業合作,充分保障村民的利益,推動共同富裕。在寸土寸金的深圳,華僑城堅持“去房地產化”戰略思考,與城鎮居民實現共同富裕,為當地輸入創意、資本和管理,優化產業結構和形態,帶動經濟轉型升級,并致力于保護當地傳統文化,在當地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和影響。
對自然環境和文化生態的保護,在其他項目中亦有體現。以多民族聚居的云南為例,華僑城在管控元陽哈尼梯田等項目時,對當地原生態民族建筑、音樂、習俗等文化形式,保持高度尊重和敬畏。對多元富饒的傳統文化加以傳承、保護和發展,是華僑城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基本原則。
如今,借助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東風,華僑城將不斷探索實踐“文化+旅游+城鎮化”“旅游+互聯網+金融”的創新發展模式,搭建文化產業聯盟、互聯網金融聯盟、特色小鎮聯盟等更多產業共享平臺,建立合作共享機制,深挖中國文化內核,拓展文化產業外延,傳承文化遺產,集聚新型產業,以整體推進中國新型城鎮化跨越前行,讓更多的人能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文章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