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園林與西方園林炯然不同,為做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特別注意運用借景藝術。借景是中國造園藝術中獨特的手法,無形之景與有形之景相交輝映、相映成趣。對自然式園林和綜合式園林來講,借景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
借景在園林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借景的目的是把各種在形、聲、香上能增添藝術情趣、豐富畫面構圖的外界因素,引人到本景空間中,使景色更具特色和變化。借景的內容有借形、借聲、借色、借香等,其方法包括“遠借、臨借、仰借、影視而借”。它對擴大空間,豐富景觀效果,提高園林藝術質量的最用很大。
“借景”作為一種理論概念提出來,則始見于明末著名造園家計成所著《園冶》一書。計成在“興造論”里提出了“園林巧于因借,精在體宜”;“泉流石注,互相借資”;“俗則屏之,嘉則收之”;“借者園雖別內外,得景則無拘遠近”等基本原則。
在中國的現有園林和風景區中,運用借景手法的實例很多。
蘇州拙政園,全園分割成東園、中園、西園三個子園。三個子園之間,皆用漏墻或水波廊進行分割,又互相借景;蘇州留園,全園分割成西園、中園、東園、北園四個園子。每個子園都自成觀賞單元,各有自己的觀賞主題。四個園子之間,以曲廊作為既分割又聯系的脈絡,在廊檐下粉白的花墻上,挖筑什錦漏窗和門洞,以使各個子園之間相互借景。還有揚州何園,原名寄嘯山莊,利用內借藝術,頗有創意。
在皇家園林中,頤和園充分利用地貌景觀的外向性和開闊度,最大限度地創造各種外借條件,舉凡園外的玉泉山、西山、平疇田野、僧寺村舍,乃至當年的靜宜、靜明、暢春、園明諸園,都能夠外借成為園景的組成部分。若說外借之廣泛、內容之多樣,在清代皇家諸園中實為首屈一指,使園外之景與園內之景渾然一體,嵌合得天衣無縫,可謂運用外借手法的出色范例。
古代所建的滕王閣,借贛江之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岳陽樓近借洞庭湖水,遠借君山,構成氣象萬千的山水畫面。杭州西湖,在“明湖一碧,青山四圍,六橋鎖煙水”的較大境域中,“西湖十景”互借,各個“景”又自成一體,形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
借景雖屬傳統園林手法,但如今興造城市綠地也可借鑒此法,可彌補由于園內面積過小而造成的園內景色、景點貧乏、單調,使景觀更有情趣。園址選擇理想,加上園林規劃設計科學,便可收到事半功倍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