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中寺,位于呂梁市交城縣城西北10公里石壁谷中,縣人亦稱之為石壁寺,是全國漢族地區(qū)重點佛教寺院,在中國佛教凈土宗的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石壁山峭壁嶙峋,滿山松柏郁郁蔥蔥。峰回路轉,玄津橋下流水潺潺,林中深處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褐馬雞悠閑自得,甚為喜人。
東南有龍首峰,山頂宋代秋容白塔昂然屹立,高12米有余,為樓閣式三層磚塔,平面八角形,邊長1.97米,塔內(nèi)為筒狀,有凹窩可攀援而上終達塔頂。塔體收分明顯,穩(wěn)健挺拔,疊澀出檐深遠,粗獷簡樸。上、下層南向各開一寰形小門以利采光和嘹望。上層于東南、西南、正北立面磚砌仿木直欞窗圖案各一,豐富了塔體的視覺效果,起到了很好的裝飾作用。
塔體二層層高很低,有虛擬之感覺。匠人巧借塔墻拔出直檐四層,以竟塔層之奇數(shù),塔剎部作簡單藝術處理,只具頂珠。秋容塔所處地勢險峻,四周壁立千仞,唯北向有一陡峭羊腸小道可攀,且筑有高達8米的石砌寨墻防護,僅於墻之半腰留一石碹小門,只容一人通行,具“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近塔處平臺四周垛堞圍欄,是歷史上僧侶及附近百姓躲避兵燹之所。此地自古便有“石壁秋容”之稱,為交城十景之一。
玄中寺創(chuàng)建于北魏延興二年(472年),凈土宗三位祖師曇鸞(476一542年),道綽(562—645年)、善導(613—681年)先后在此住錫、研修,開創(chuàng)以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中國佛教凈土宗,聲名遠播,四眾歸向,念佛之聲響徹山谷。佛教不再局限于宮廷和社會上層人士的“專利”,大眾百姓普遍信仰凈土念佛法門,“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凈土宗影響極其深遠,千年盛行。
日本佛教凈土宗和凈土真宗,就是繼承三位大師的凈土宗理論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因而將玄中寺尊奉為祖庭,歷來受到日本凈土宗和凈土真宗信徒的敬仰崇拜。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日本佛教界高僧大德經(jīng)常組團蒞臨玄中寺,朝拜祖庭,舉辦隆重法會,表達了兩國人民期望子孫萬代永世友好的心愿,玄中寺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發(fā)展兩國民間友誼的紐帶和橋梁。
玄中寺座落于唐王峰下,依山勢而建,坐北向南,左傍東柏溝,右臨北柏溝,前有千尺壁橫亙?yōu)槠琳希孙L水佳勝之地。寺宇沿中軸線可分為前院、中院、后院,建筑面積4000余平方米,有殿閣200余間。崇樓峻閣層次分明,頗為壯觀。貞觀九年(635年),唐太宗李世民聞道綽大師盛名,車駕玄中寺,禮謁道綽,“解眾寶名珍,供養(yǎng)啟愿玉衣”,為文德皇后祈愿祛病,御書寺名“石壁永寧寺”,使玄中寺在國內(nèi)聲名大振。及至元初,玄中寺奉旨為國焚修,中書令耶律楚材請為功德主,更使玄中寺盛極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