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中建橋,始于唐代,它不單純是為了走人行,而且頗具藝術欣賞價值,或為樓臺亭閣的陪襯,或為水面的點綴,烘托倒影,增添無限佳趣。
宋代詩人歐陽修的詩:“波光柳色碧溟漾,曲渚斜橋畫舸通”。就是它的寫照。“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人煙寒桔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唐代詩人李白的這首優美的狀物詩,把橋的形狀描畫得唯妙唯肖,不愧為一位大詩人。
園林構橋的用材,以石材為多。很少使用木材,因為木橋容易腐爛,維修成本又大,且游人走在上面,容易發出聲響,打擾清凈幽雅的環境。
石橋的構造分梁式、拱式兩種,蘇州園林中的拱式橋大多為一孔,因為孔多則體量不大,與小巧玲瓏的園林風格不協調。梁式橋因其平坦、簡潔、古樸、典雅,故常見于蘇州園林。有的梁式橋,僅設一塊石板,跨于溪面,板型平直,或稍起拱,雖然簡樸,卻也有幾分山野情趣。
石橋若跨于池面時,因池面較寬,一般分作數段,平面曲折,呈之字形,故稱曲橋。橋寬自二尺至四、五尺不等,而每段的長度,也需根據池面的寬度及曲折的段數來決定。橋兩邊一般是石欄凳,游人可憑坐休息。有的石橋上面建有廊屋,該橋的就稱廊橋。
總之,橋的設計宜輕巧玲瓏,橋在園林中一般作為配景,應盡量做得低調,不要喧賓奪主。
園林中建橋,既有分割水面與造景的作用,又有連接、導游的功能。所以,橋是園林建筑中一個重要組成部份。在平靜清幽的水面上,用貼近水面的曲橋或平橋,給人有一種碧波蕩漾的感覺,人行其上,恍同凌波微步。
在寬闊的水面上用體形高大、曲線優美的拱橋或用廊橋,借水生景,虛實相接,倒影如畫。然而在重巖復嶺的假山之間,卻要用質樸自然的石梁,高高飛架在峭壁之上,才能創造出一種天塹變通途,白浪如山信步過的雄偉意境。
蘇州園林中千姿百態、濃淡入畫的橋,它除了給人陶冶性情,有美的享受外,更能引起游人神思遐想,畫意諍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