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古城,又名江陵城,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荊州古城是著名的文化士城,座落在遼闊富饒的江漢平原的西沿。漢朝的時候,全國劃分為三十六州,因北有荊山而得名。東晉以後,有幾個皇帝在這里建都,使這座城池成了歷代王朝屯兵置府的重鎮、兵家必爭之地。
張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號太岳,漢族,幼名張白圭。江陵人,時人又稱張江陵。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歷時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歷皇帝朱翊鈞開創了“萬歷新政”。故居位于今湖北省荊州市古城東大門內。荊州古城一條以張居正命名的街巷由來已久,由于歷史原因,其故居毀于戰亂。為了給后人提供緬懷、紀念張居正的場所,荊州市決定重建張居正故居。
新落成的張居正故居包括仿明清四重院落,西花園、照壁、張文忠公祠、文昌閣、神龜池、捧日樓、純忠堂、南門廣場等景觀。還包括大學士府、九鳥苑、陳列館、文化藝術碑廊、首輔論證群雕等。
鑒于其生前功績卓著,墓筑于萬歷十年(公元1582年),石碑高一丈四尺,鐫刻有"明相太師太傅張文忠公之墓",有石雕、香爐、蠟臺,以供奉祭祀他的在天之靈。
九龍橋位于荊州東門風景區,是入荊州古城的必經之路。橋分兩條人行道和一條車行道,每條人行道由3360塊雕刻著精美圖案的石板鋪成,像一個弧形的走廊。它形體優美,設計精巧,結構堅固,很多中外游客都在這里駐足觀景,流連忘返。橋全長98米,寬15.7米,如蚊龍出水橫跨在護城河上,神態安詳。
九龍橋由9個半圓形的石拱組成,屬聯拱石橋。每個石拱正中有個石龍頭,潺潺流水從龍口吐出,流入護城河中,在陽光的照耀下煙霧蒙蒙,形成淡淡的彩虹。
荊州古城城墻作為古時的一項大型軍事防御工事,除高大堅固的墻體和甕城等建筑外,城墻之上還有眾多配套的軍事設施,如今尚存且最具作戰防御功能、最有特色的要數暗設的四座藏兵洞,東西南北各一座,每座長10.5米,寬6.3米,深6米,分上下兩層,可容100多人。
每層又有小藏兵洞,每個小洞可容2人,洞中均有射孔。藏兵洞所在的墻體向外呈長方形突出,對攻城之敵,可從三面射孔暗箭齊發,使其猝不及防。藏兵洞構建精巧、別致,游客到公安門景點南側百余米處即可觀賞領略到荊州古城墻上的這一特有軍事設施的風采。
荊州城古老且歷經滄桑,如今古城得到了人民的厚愛。特大型環城公園的興建,使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平添了一道內涵豐富的新景觀:城墻上行人,內環道上驅車,外環道跑馬,護城河上蕩舟。古老的荊州城正煥發出新的青春和更加迷人的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