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郴州的陽山古村,始建于明朝初年,至今已有600余年的歷史;該村依山造屋、傍水結村,古樹林立,十分宜居;現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有60余棟、一萬余平方米,錯落有致,雕梁畫棟,別具匠心。
陽山古村除了歷史與建筑,最大的名片其實是文化,該村主要居住的何氏宗族在明朝初年自江西廬江遷移而來,子孫繁衍聚族而居,故有“天下客家第一村”的美譽,而且在建筑的風格上有濃濃的徽州風格,他們崇文尚武、民風淳樸、文風濃郁、明禮誠信,出進士、舉人、將軍、翰林數十人。尤其是“六會”治村和“寬容誠厚重,和氣致禎祥”的百年家風,歷久彌珍。
村長引用一些專家的話說“像六會治村這樣的文化傳承在湖南境內是極其少見的”。僅此一點,陽山古村便可在湖南甚至全國的古民居村落研究中占一席地位,所以又有民俗風情“活化石”的美譽。
根據現存的何氏族譜,這個村落始建于明弘治年間(公元1497年),建成于清康熙、乾隆兩代,昌盛于道光年間。在村子離槽門最遠、靠后山最近的一棟房子里,發現廳堂墻基腳處,一塊厚厚的青磚上鮮明的刻印:道光八年。這是建得比較晚的房子。旁邊另外一棟建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的房子,就算是村里年代最晚的古建筑了。
現在的陽山古村雖然已經開發成旅游景點,但并沒有進行商業化改造,而是保留了村子原有的味道,里面還有村民居住,保留著一種原滋原味的生活氣息
進入村子的門被稱為“槽門”,木石結構。槽門前面,立有一對石頭拴馬樁,一高一低。據說,村子里舊時的風俗是,誰中了舉人,就可以在村里立一對拴馬樁,刻上名字,有點衣錦還鄉的意思。村里原來有十幾對,現在只剩下了四五對。果然,我們隨后在村子的另一頭,又發現了“道光戊子科舉人何魁”的拴馬樁。
據悉,桂陽縣政府目前已將“開發陽山村”納入議事日程,他們構想出一個包括陽山村在內的旅游圈,希望“招商引資,將從前隱藏‘深閨’的地方推到世人眼前,從而帶動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