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我國古典園林藝術設計中必不可少的、最活躍、最具魅力的元素之一。早在三千年前的周代,水就已經是園林游樂的重要因素。“胸中有山方能有水,意中有水方可作山”,詩句中也說明有山有水才為真景色。
水是最富有生氣的因素,無水不活,所以在園林中水的運用也是必不可少的。自然式園林以表現靜態的水景為主,以表現水面平靜如鏡或煙波浩淼的寂靜深遠的境界取勝。不過,自然式園林也表現水的動態美,但不是噴泉和規則式的臺階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
按照園林中水景的構成形式分類,還可分為湖、池、河、泉、瀑等。
湖為大面積的水面,水量充沛,空間遼闊,常見于自然風景園林。池是水面較小上的靜態水體,常見于規模不大的園林或大型園林中的局部景區,南方園林中較多。河流是長而流動的水體。園林中的河常借助自然水系。
造泉就是重視對天然水態的藝術再現。泉有天然泉和人工泉兩種。園林中的瀑布,主要是模仿天然流水而成。有的是在高處通過引水筑建蓄水池,模仿山川的高山流水造景;有的是采用動力提水,把低處的水引到高處,而形成瀑布。
池中有自然的磯頭、礬口,以表現經人工美化的自然。正因為如此,園林一定要省池引水。古代園林理水之法,一般有三種:
掩
以建筑和綠化,將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臨水建筑,除主要廳堂前的平臺,為突出建筑的地位,不論亭、廊、閣、榭,皆前部架空挑出水上,水猶似自其下流出,用以打破岸邊的視線局限;或臨水布蒲葦岸、雜木迷離,造成池水無邊的視角印象。
隔
或筑堤橫斷于水面,或隔水凈廊可渡,或架曲折的石板小橋,或涉水點以步石,正如計成在《園冶》中所說,“疏水若為無盡,斷處通橋”。如此則可增加景深和空間層次,使水面有幽深之感。
破
水面很小時,如曲溪絕澗、清泉小池,可用亂石為岸,怪石縱橫、犬牙交錯,并植配以細竹野藤、朱魚翠藻,那么雖是一洼水池,也令人似有深邃山野風致的審美感覺。
古典園林的理水藝術手法,分門別類也比較復雜,有按水流形態劃分為動態水體和靜態水體,有地形地質條件分為自然式水體和規則式水體。
中國古典園林之理水,是對自然形態下水的特征的概括、提煉和再現。各類水的形態表現,不在于絕對體量接近自然,而在于風景特征的藝術真實,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典園林造園技藝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