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潮州,不難發現佛教文化滲透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如俗語、祭祀、民間藝術、禮儀、建筑,不一而足。就古寺而言,自唐代開元寺肇建以來,潮州境內先后興建的庵寺,有文字記載的就有172座,后來新建或修復后達到184座。
開元寺
潮州老城區的紅塵中,有一片禪地凈土,這就是開元寺。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玄宗命各州郡以年號為名建寺。潮州開元寺歷經1200多年至今尚存,是名副其實的“粵東第一古剎”。
漫步莊嚴的庭院中,百年菩提濃蔭蔽日。行至寺內佛堂,瞥見黑壓壓一大片身穿緇衣禪袍的善信,虔誠地匍匐在蒲團上,雙掌合十,齊頌南無阿彌陀佛,向佛像頂禮致敬。聞梵音清雅,梵唄抑揚,不由心曠神怡,百念俱釋,大有超凡脫俗之覺。
青龍古廟
位處潮州古城南堤江邊的青龍古廟,又稱安濟圣王廟,這座始建于明代的廟宇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
春節期間的潮州城里年味十足,喧天鑼鼓,抽鞭縱跳的布馬舞,翻滾騰飛的舞龍隊,跳躍的醒獅,華麗的花燈……這便是潮州青龍廟會的壓軸環節——潮汕地區最隆重的“營老爺”。這場轟動全城的文化盛事,吸引了近三十萬潮州市民爭先觀看,可以說是潮州民俗的“嘉年華”。
對于海外潮人而言,青龍廟帶有“根”性質的地域精神象征。目前,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地華人更把這一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帶到所在地發揚光大,青龍廟會儼然成了海外潮人尋根的重要依托。
孝禪寺
一池蓮花,給喧囂的炎夏添了些許涼意。在這樣一個浮躁、沉悶的季節里,滿池的清風碧蓮,給人一股心曠神怡,物我兩忘的感覺,原來這就是潮州孝禪寺之所在。
松林古寺
意溪鎮北郊松林峰山麓,在山脈宛延環護拱下,有一座古寺,寺前湖泊如鏡,氣象萬千,這就是松林古寺。
落實宗教政策以后,松林古寺于1993年獲準重建,如今全寺建筑面積已達三千平方米,分為山門、圓通寶殿、大雄寶殿、地藏殿、齋堂樓、功德堂、四座普同塔等。古剎依山而筑,氣勢雄偉,殿宇莊嚴,妙法宏宣,真是一處佛門圣地,潮州勝境。
古大士庵
潮州古城府倉內,舊稱“永豐倉”,有一座以觀音塑像而聞名的古大士庵。它以筆架山之中峰為案屏,獨具勝概,為潮州名剎之一。
古大土庵創建于明代,清朝二百年多間經數任州官修建。光緒十九年(1893年)進行了規模較大的一次重建。建國后庵寺荒廢,1988年籌劃重建。如今古庵舊貌換新顏,庭院之中氤氳裊裊,慈光普照,慧燈高懸,法鼓長鳴,妙音遠播,鬧中有靜,為千年潮州名城添了一處勝跡。
水月庵
楓溪五房祠的水月庵,創建于明代中葉,法脈承自黃檗宗。清乾隆年間曾經重修,以彰顯楓溪陶瓷工藝。
清朝末年,庵寺破落,住持圓寂,后繼無人,寺院轉由鄉民管理,一度成為鄉公所。1945年抗戰勝利后成為廣德善堂的場地。1958年佛像被毀,且為生產大隊所征用,原庵門曾有明代石刻門匾“水月庵”三字,已于文革時被鑿掉。撥亂反正之后,佛庵獲準恢復重建。
因為這片故土上父老鄉親依然遵循著某些禮俗,崇尚著他們祖輩傳承下來的信仰。尤以對佛教的虔誠信仰最為深刻,已成為潮汕文化不可剝離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