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家提出建設特色小鎮以來,各式各樣的特色小鎮在城郊、鄉間遍地開花。特色小鎮承載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突破口,也是目前大力推進的重要任務。但是真正的特色小鎮是什么?如何運營也成為當下很多操盤者要考慮的頭等大事。
特色小鎮最早出現在國外,據資料顯示,是以航空小鎮為起端的特色小鎮是其先驅。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不妨看看國外特色小鎮的案例。
法國格拉斯:全世界的香水之都
現代香水發端于16世紀法國南部的小鎮格拉斯,俗話說:“世界的浪漫在法國,法國的香氛在格拉斯小鎮。”
法國是世界第一香水出口大國,占全世界香水出口量的38%。而位居蔚藍海岸的美麗小鎮——格拉斯,則是法國香水的第一產地,這個不到4萬人的地方,有超過30家的香水工廠。自18世紀末以來,格拉斯的香水制造業一直相當繁榮,風靡世界的品牌香奈兒5號香水就誕生于此,它也為法國贏得了“香水之國”的美譽。
格拉斯小鎮生產法國2/3的天然芳香,用于制造香水和食品調味料,每年香水業為小鎮創造超過6億歐元的財富。小鎮因為香水也設有國際香水博物館、弗拉戈納爾美術館、弗拉戈納爾香水工廠、普羅旺斯藝術歷史博物館等著名景點,吸引全世界的愛香及旅游的人士到來。
格拉斯每年舉行國際玫瑰博覽會和“茉莉花節”,在茉莉花節要舉行盛大的活動,裝飾華麗的花車穿過市鎮,并設置焰火、免費派對、民間音樂團體和街頭表演者等活動。格拉斯小鎮已成為探訪香水之路的旅行者們爭相拜訪的圣地之一。
在格拉斯小鎮附近的山丘里,一座寧靜的溪谷若隱若現,蜿蜒的鄉間小路從中間劃開,一條叫塞瓦捏的小溪平靜地流過,另一邊平坦的玫瑰與茉莉花田就是世界著名的香水圣地。這座名為LePetitCampadieu的花田,法語的意思為“上帝的小營地”,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香水的原料供應地。
其實,法國小鎮格拉斯最初成名于皮革業,后來因環境污染發展了養花,再后來格拉斯便借了花的精髓成了世界的香水之都,如今旅游業又成了小鎮的主導產業。
格拉斯小鎮始終保持著活力,如今也仍在轉型與發展中。
美國格林威治:對沖基金的傳奇之地
在美國,有一個小鎮跟硅谷一樣有名。只不過硅谷講的是二進制(IT),這里講的是衍生品(金融)。在硅谷,有神一樣存在的獨角獸公司,在格林威治,有傳說中才聽過的千億美元級對沖基金大鱷。這就是格林威治,世界對沖基金之都。
格林威治小鎮占地面積只有174平方公里,是康涅狄格州的一個小鎮。但不凡的是,這座小鎮里卻集中了超過500家的對沖基金公司,其掌握的財富規模更是驚人,僅BridgeWater這一家公司就控制著1500億美元的資金規模。所以說美國格林威治小鎮是對沖基金的傳奇圣地,一點兒也不夸張。
格林威治小鎮離紐約州很近,坐火車35至40分鐘,大概相當于深圳到廣州的距離。每天早上能看到很多年輕人很有朝氣、衣著講究地從紐約州趕到康州上班,形成一條亮麗的風景線。
格林威治環境優美,風景如畫,別墅區眾多,非常安靜。大多數對沖基金的工作人員都能步行上班,滿眼盡是綠色,這個地方還很適合老年人,60歲以上的基金經理都能安安靜靜地過日子。
但是如果只是為住大房子,環境好,紐約北面遠離曼哈頓的這種地方也很多,為什么一定是格林威治呢?
格林威治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形成了目前的規模,可以說它是自發形成的,但是也有政府的因素在里面。它的稅收特別優惠,這一點吸引了很多對沖基金在那里落戶。
除了富麗堂皇的豪宅,格林威治還以水道、蜿蜒的鄉村路、森林、草地和峽谷著稱,這里變成了世界最美的世界對沖基金之都。
丹麥卡倫堡:工業共生的生態之城
想象一下,若工業城市的產業鏈就像條食物鏈,A公司的廢物是B公司的食物,發電廠的蒸汽提供給制藥廠,制藥廠的污泥變成鄰近農場的肥料,這樣的模式可能發生嗎?
丹麥卡倫堡市正是企業共生與循環經濟的體現。卡倫堡位于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西邊約百公里,是個規模不大的小鎮,居民約5萬。過去40年來,卡倫堡創造出產業共生模式,你的廢物是我的原料概念,證明跨產業的資源循環利用并非夢想。
據了解,目前在卡倫堡工業共生體系中主要有四家企業:丹麥最大的火力發電廠阿斯耐斯瓦爾蓋發電廠,發電能力為150萬千瓦;丹麥最大的煉油廠斯塔朵爾煉油廠,年產量超過300萬噸,消耗原油500多萬噸;丹麥最大的生物工程公司挪伏·挪爾迪斯克公司;瑞典企業吉普洛克石膏材料公司。
卡倫堡市政府也參與了該共生體系的運行,它使用發電廠出售的蒸汽給全市供暖。共生體系內的成員相互間的距離不超過數百米,由專門的管道體系連接在一起。此外,工業園區內還有硫酸廠、水泥廠、農場等企業參與到了工業共生體系中。
據了解,卡倫堡16個廢料交換工程總投資為6000萬美元,而由此產生的效益每年超過1000萬美元,取得了巨大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
要探求卡倫堡小鎮的發展動力,可以看出,第一個驅動力來自于政策機制。第二個驅動力來自于企業經濟效益和長期發展。第三個驅動力來自于企業的生態道德和社會責任。
同時,丹麥卡倫堡還積極打造綠色宜居環境,引導地區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