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鄉村承載著桃源之夢的生活方式,是農耕文明的回歸,是現代版的“田園中國夢”。2018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鄉村振興不僅是未來30年我國重要的發展戰略,更關乎億萬人的鄉居生活理想。作為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核心,縣域鄉村振興更是鄉村振興落地運營的關鍵。
文化在鄉村振興中將會擔當何種角色?
首先要認識到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也是增強鄉村吸引力、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大方向。產業振興既要高質量發展,又要興村富民;要規劃先行,制定一村一策,防止千村一面、一哄而上。
“稻田+文創”提升價值鏈
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是新形勢下農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也是拓展農業功能、培育農村新增長點的重要舉措。
發展鄉村產業應堅持4個基本原則:第一,必須充分發揮農村的比較優勢,承載鄉村的價值,而不能簡單地移植城市的二三產業;第二,必須扎根農村,能夠廣泛帶動農民群眾參與;第三,必須堅持創新驅動,釋放要素聚集的效益,具備較強的競爭力和生命力;第四,必須秉持開放共享的理念,實現城鄉產業雙向借力,聯動發展。
“稻田+”產業模式,正是一次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稻田經濟的創新模式。以往,這里的農民種水稻擔心經濟效益低,改種經濟作物又難以保證糧食生產。現在,田園綜合體中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共享農莊發展模式、產業效益單元發展模式等初步成形,養生文化、美食文化等體驗走廊,陽光廚房、田園餐廳等已初步建成。
為了推動當地鄉村旅游,“充分講好農業故事”,利用各個農莊邊沿的狹窄空地,修建騎游道,將二十四節氣等農業文化元素植入其中,隨著騎游道的延伸打造養生文化體驗長廊、美食文化體驗長廊、農產品手工作坊。
鄉村振興的本質內涵,就是鄉村現代化,是鄉村社會經濟的全面重構。鄉村不等于農村,鄉村產業不等于農業,鄉村居民不等于農民。鄉村振興的路徑選擇,就是鄉村現代化模式與路徑的選擇。鄉村振興是產業融合與產居融合引導下的就地城鎮化推進過程,構建承載著桃源之夢的城鄉人民共享的“新鄉村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