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游規劃,是旅游規劃的一種。鄉村旅游往往和新農村建設聯系在一起。鄉村旅游發展是鄉村創新經濟學理論下的一個成功實踐。在我國廣大的鄉村地區存在著豐富的人文歷史資源和生態自然資源,鄉村旅游開發和發展存在著巨大的潛力和市場。
根據鄉村創新經濟學理論,因地制宜,實事求是,依據特有的旅游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業是鄉村發展的有效模式之一,因為鄉村是比較容易培養出特色經濟的。但同時也看到,部分地區由于缺少規劃,使得鄉村旅游的吸引力不高,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有的地區甚至還出現了冷落的情況。
美麗的鄉村成為稀缺資源,要搞鄉村旅游需要兩個條件,分別是:相對美麗的鄉村環境,或者足夠超越別的村的設施條件,也就是通過足夠的投資來改變先天不足。
無論是政府或者開發商,在當今條件背景下投入開發鄉村旅游,首先不能再認為這是一件簡單粗放的事。
鄉村旅游屬全部旅游產品體系中內涵清晰、外延廣泛的一類專項旅游產品,需要同時滿足“發生在鄉村地區和以鄉村作為主要吸引物”兩大特征,這兩大特征也是鄉村旅游基礎價值和面向游客的核心吸引力所在。
鄉村旅游的本質吸引力在于為游客提供鄉村主題鮮明、內涵豐富的旅行體驗,特別是個性化的精神體驗是主要產品消費訴求。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種鄉村主題鮮明的產品,并不代表說鄉村旅游的產品品質可以不高、條件可以簡單,而是要通過產品傳遞出鄉村文化中質樸、真誠以及充滿鄉愁的內在意境;服務方面,不一定如標準化產品一般有據可循,但這種鄉親般的人文情感交流、鄉愁所蘊含深刻無限延展的心靈慰藉、綠色質樸的純粹感受,都是一切標準化所不能媲美的鄉村旅游核心價值。
鄉村旅游本身,未來發展方向的核心在于:鄉愁與鄉居的極致化對比體驗。
鄉愁,是軟性方面,主要包含人文氣質和環境風格。既然是鄉村了,怎么能少了濃濃的鄉土氣息呢,這里請各位自行腦補下美好樸實的舊農村,社會主義新農村那種整齊劃一的營房,不是鄉愁討論的范疇。或許這里理想化的程度略多,但也不得不矯枉過正。而且,當美好的鄉土環境成為帶來盈利資源的時候,本色出演那淡淡的樸實,也應該只是管理機制層面的問題,況且已有不少成功的范例。
鄉居,是硬件方面,唯指能夠讓游客住下來的設施條件。目前制約很多鄉村旅游更進一步的重要因素便是,很少有地方能夠提供出能讓城里人安心踏實住下來的地方。安全、衛生是第一層面,舒適、享受則是更進一步。如果鄉村有了與優美環境相匹配的獨特居住空間,誰還愿意再不辭辛苦開車折騰回城里呢?而且,我們的觀點認為,鄉居完全不必拘泥于傳統民居,經過改造的現代風格居所,甚至新型材質的時尚集裝箱房、汽車營地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只要搭配的夠好。
鄉愁是白天,鄉居是晚上,白天可以辛苦點,晚上一定要舒服些,兩相對比,難道不是最基礎、最機制的跨界對比體驗嗎?如果你那里有優美的山水田園環境,在沒想好做哪些具體產品之前,至少你先著手設計建設一批動人的鄉居設施準沒錯。游客來了,哪怕你在村子里找個農民伯伯給他們講故事、編竹筐,估計都不會差了。
中國是典型的城鄉二元結構,兩極分化極其嚴重。客觀的說,我們的農民不同于國外,長期處于社會底層,雖然很多農民在經濟上已經相對優越,但從事服務行業,從理念到意識再到水平,基本上與要求差距仍非常大,也可能是寡聞,至少在我們的認知里,很少看到完全由農民群體自主開發成功的經典范例。
除了經營農家樂之外,更多的農戶在鄉村旅游的大格局中,做好兩件事最重要,分別是:提供“鄉愁服務”和實現綠色有機農業產品供應。
服務,是體現地方人文與鄉愁的重要內容,也是鄉村旅游的重要特點,鼓勵甚至獎勵農村富余勞動力參與到旅游發展之中,提供一線乃至二線的服務,意識好的,提供鄉村向導、餐飲接待、手工藝展示之類,意識一般的,客房衛生、安全防護也總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