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振興中,尤其是鄉村旅游打造中,“鄉村人不懂城里人”,“不懂城市脈絡就去發展鄉村”等現象更值得深思。不懂鄉村的人去改造鄉村,不僅是褻瀆鄉村,更會毀掉鄉村。
現在的鄉村,已經不是鄉村人的鄉村,更是城里人的鄉村。城市讓生活越美好,鄉村就讓城市越向往。這種向往,已經超越“第二居所”的概念,更上升為一種精神文化剛需。
為什么當下鄉村旅游發展同質化嚴重、為什么很多鄉村旅游業態落后……,諸多種種問題的根源,恰恰就是鄉村人不懂城里人消費,不懂都市消費潮流,更不懂城里人為什么喜歡鄉村。
所以,現在談鄉村振興,不能就鄉村談鄉村,更不能關上門來治理鄉村。我們必須把鄉村振興融入時代發展的節奏中,融入到與都市發展共鳴的節奏中,融入到與城市消費共享用戶的節奏中尋找空間。
鄉村旅游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很多地方在發展鄉村旅游時,往往由于“不懂城里人”而無法取得經營突破。
更遺憾的是,這種現象不只發生在原住村民身上,就連很多返鄉企業家和返鄉青年,也表現得頗為明顯。他們中很多人雖然進城生活,但由于從事工業、制造業等原因,事實上對城市消費并不熟悉,對都市年輕人的潮流更是陌生。
作為鄉村游主流游客的80后、90后,和70后經營者之間,成長背景、生活場景、思維模式、愛好習慣、格局視野等等幾乎全不一樣。
衣錦返鄉的“新鄉賢”、“新知青”以及原住民,大多都是農村出身的70后,白手起家,事業有成之后,一方面想轉型追風口,另一方面意欲回報家鄉。
這種“衣錦還鄉”的背景和心理決定了,他們對于兒時鄉村、對于田園生活、對于逆城市環境的由衷喜愛。
但對于出生在農村的80后、90后而言,他們對于鄉村的印象,幾乎都是負面的——貧窮、落后、閉塞等等。正在追逐事業的他們,心中最大的理想不是追求鄉村生活,而是逃離農村,改變命運。
對于出生在市區的80后、90后,他們對于鄉村的概念更是模糊的。這種模糊大約就相當于我們想象朝鮮人的生活狀態。
習慣了都市品質生活的他們,愿意到農村去,更多是出于新鮮感和好奇,而絕非對于農耕文化、對于破門板當桌子、粗瓷大碗喝茶之類生活方式有多熱衷。
所以,忽略掉都市消費心理,忽略城市消費潮流、忽略年輕潮人的訴求,過于在乎“鄉村情懷”,過分強調“以我為主”,經營后果可想而知。
鄉村振興,首先是產業的振興。如果不懂城里人,無法將鄉村產業與城市需求建立聯系,無法融入社會大分工,就無法把握鄉村產業的脈絡。
比如很多新鄉賢、新知青、新農人回鄉打造生態農業。在突破傳統種植技術、傳統管理模式、傳統營銷模式上,這些人確實做出了巨大貢獻。
但在本質上,它們仍是在農業領域打轉,并沒有突破農業本身屬性,頂多是對傳統農業的優化和升級,根本談不上“跳出農業做農業”,更談不上產業創新。
因為只改變種植技術和管理營銷模式,既無法從規模上解決產業化和品牌化問題,又無法在品控同時解決成本問題,更無法在營銷上解決信任和溢價問題。新農人在解決別人的困境后,又走進自己的困境。
所以,鄉村振興,首先是思維的“振興”,思維“振興”的第一步,就是“打開門”做鄉建。我們要把鄉村打造成全社會、全人類共同喜歡的“鄉村”,而不只是鄉村人的鄉村。
因此,只有讀懂了城市,讀懂了社會潮流趨勢,才能共享全社會資源,才談得上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