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號文件提出,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充分發揮鄉村各類物質與非物質資源富集的獨特優勢,利用“旅游+”、“生態+”等模式,推進農業、林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創辦鄉村旅游合作社,或與社會資本聯辦鄉村旅游企業。
鄉村旅游產業將開啟新的篇章,但想要做好以農業生產為目的的鄉村旅游,鄉村景觀應還原鄉村本來最質樸的面貌。然而特色危機、文化斷層和鄰里功能消失是目前鄉村景觀營造過程中最突出的問題。一些地方經濟發展迅速,但在發展過程中不注意保護原有的生態環境和村容村貌,村落似乎成為建筑物群落,聚居的內涵被掏空。
生活中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有含義的,這種含義是在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世世代代在自然過程的適應和交流中沉淀下來的。
亮眼辯景總結了一下,現階段我國鄉村景觀的塑造方式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今天整理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啟發和幫助。
一、保留聚居傳統、營造公共空間
很多人回憶起兒時穿越風水林的情景:“在我心里,越來越頻繁的浮現兒時穿越黃花搖曳的農田和神秘風水林時起伏跳躍的視野,那種廣闊、那種深邃、絢麗”過去的江南水鄉,村村必有一口水井、一個池塘、一個大操場。尤其是這個操場簡直是全能的:農忙用于曬谷、農閑用于打籃球、殯喪時又可以作道場等,因此規劃設計匯總應該很好地利用這些現有的“公共空間”。同時要與時俱進,在功能上充分考慮現時農村、農民的生產生活需要。
二、尊重地方精神,發掘地方文化
石文化、水文化、酒文化、橋文化都可以作為鄉村景觀規劃的重點,這些是相對顯露的文化,很多設計師都已經注意到這些特質。但另外一些隱性文化,可以一種更為通俗的方式廣為人民群眾接受,那就是散落民間流傳于人們群眾口頭的那些美麗神話、歷史典故和名人逸事等。選擇適當的形式來展示豐富的、有價值的歷史,可使鄉村景觀更有內涵。
三、發揮經濟職能,讓景觀產生效益
經濟作物的種植和特色養殖,區域經濟和勞動場景等都能成為景觀的一部分。鄉村的塊狀往往比較顯著,比如種植業、養殖業、手工業、工商業等,也有干脆以旅游業為支柱產業。當然,如果規劃能充分考慮經濟產業布局與景觀營造之間的關系,得到經濟基礎的支持,那么景觀規劃思想也能貫穿始終。總之,只有當規劃思想被證明是經濟的,有效的,鄉村特色景觀之路才能走得更遠。事實上,從長遠來看,絕大多數成功的規劃思想都能引導經濟的健康發展,而少部分規劃思想,盡管它的經濟作用不是那么立竿見影,但只要因地制宜地塑造好鄉村景觀,也能獲得精神上的成功。
例如最美鄉村回遷房富陽場口鎮東梓關村,曾出現在作家郁達夫的筆下:“這是一個恬靜、悠閑、安然、自足的江邊小鎮……”
吳冠中筆下的舊時江南,白屋連綿成片,黛瓦參差錯落,曾經是尋常巷陌,多年后卻是很多人記憶中回不去的故鄉。當在微博上曬出一組富陽東梓關農村回遷房的建筑組圖后,頓時炸響一片驚嘆,人們赫然發現,吳冠中筆下的水墨江南,竟真的走進了現實。
已成“網紅”的回遷房,就在村子的南面,穿行其間,三層的白色建筑錯落布局,三三兩兩形成12個組團,共46幢。其最大的亮點是拋開了一味地仿古,而是用現代的抽象線條來展現傳統民居的神韻,借鑒了吳冠中筆下的江南民居,溫婉內斂、簡約大氣,遠看分明已融入鄉間,近看卻絲毫沒有拘泥于傳統建筑形式。既好看又實用,并遵循堂屋坐北朝南,院落由南邊進入的習俗。
曾經村民舍棄老宅去他處謀生,如今搬回了美麗的故鄉居住,隨著富陽“最美鄉村回遷房”的火爆,東梓關村在春節期間變成了旅游景點,吸引眾多游客一探這幅水墨“畫卷”。
鄉村旅游必須重視鄉村景觀的塑造,然而鄉村景觀不僅僅要保留聚居傳統;尊重地方精神、發掘地方文化、設計營造符合當地環境的建筑;發揮經濟職能,更重要的是必須把當代村民的生活放進去,重構鄉村的美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