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宗教文化是底蘊深厚的,古典的寺廟建筑也很值得欣賞,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很耐人尋味。關于寺廟,我國有不少獨特的建筑,例如海南巨大的南海觀音,以及山西懸于峽谷之中的懸空寺。最近我又發現了一處特別的寺廟,建筑風格是唐風,特別之處在于整個寺廟不用一根釘子,而且選用的材料也都很好,紅木來自非洲,玉石來自巴西,這座寺廟就是位于安徽安慶的三祖寺。
三祖寺
三祖寺坐落在潛山縣城西北9公里處的谷口鳳形山上,從山門殿到覺寂塔,占地面積約七平方公里。寺廟在南朝梁武帝時開山,原名“山谷寺”,后因禪宗三祖僧璨在此駐錫,故名三祖寺。三祖寺曾有林逋、王安石、蘇東坡、黃庭堅、李公麟、陸宰等文人游寺題詩,有詩云“禪林誰第一,此地冠南州”。寺廟最南邊的建筑為山門殿,由通天階往上為天王殿,再往北依次為大雄寶殿、千佛殿、祖師殿、覺寂塔。
走過長長的廊橋,我們來到山門殿前,走入佛門境地,心也跟著寧靜了下來。山門殿在三祖寺山腳,由門廳、耳室和寮舍組合而成。門前,有一對2.8米高的青灰色花崗石雕坐獅。門廳為山門殿的主體建筑,樓閣式,磚木混凝土結構。正廳寬11米,進深7米,三門并立。
正門名“般若門”,東門名“解脫”,西門名“精進門”。推開古樸的門,我們走進三祖寺內,細細游覽。通天階是山門殿通向天王殿的石級通道,全程60級,寬2.5米,垂直高度15米,坡度為30度角。依山勢疊砌梯形臺式花壇,占地面積300余平方米,壇內種植著四季花卉。三祖寺的建筑風格為唐風建筑,全部用非洲紅木興建,不用一根釘子,傳承了中國建筑的國粹。
天王殿是供奉彌勒佛和四大天王及韋馱塑像的殿堂,為中國漢族地區佛教寺院的重殿之一。天王殿純磚無梁結構,攢尖6角,內穹無梁,亦稱“六角無梁殿”。頂高12米,檐高8米,東西跨度與南北進深均8米。殿頂六條瓴脊,飾有六條游龍。天王殿內,居中的供壇上,供奉著銅鑄大肚彌勒佛像,四周分別供置6米高的四大天王塑像。與彌勒佛像向背而立的,是銅鑄韋馱像“釋迦牟尼”的護法天神。
在宋太平興國七年,三祖寺出土了一塊南朝國師寶志禪師手書的石碑。安慶知府將其獻給了朝廷,認為是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祥瑞之兆。宋高宗龍顏大悅,便給這塊石碑起名為“瑞石”。瑞石殿里供奉著巴西美玉精制而成的千手觀音菩薩圣像。殿中間供奉著“瑞石”和興建大雄寶殿時挖掘到的,刻有“圣旨”二字的碑首。
佛教的伽藍護法有十八位,自隋朝時期關公在浙江天臺山皈依佛陀,并發愿做伽藍護法后,寺院供奉的伽藍菩薩就因此以關公的形象為代表。伽藍菩薩在民間又稱為武財神,以護佑眾生,遠離魔障,招財進寶。
三祖寺內的很多石雕我很喜歡,他們的形態非常的可愛,讓原本嚴肅的氣氛變得活潑和諧。
寺廟給人的感覺總是安靜寧神的,無論是當地人還是游人,這里總是有絡繹不絕的人前來祈福。參觀一次三祖寺,就是一次國學體驗之旅,也是一次民族傳統文化的感悟之旅,更是在山水之間的一次人文盛宴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