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中華先祖,歷經遠古漫長的混沌蠻荒時期,在距今一萬年左右,進入了新石器時代。由于生態變化和人口增加,野生動植物不能滿足人類生存的需要,于是原始農業應運而生。有了農業,人類終于擺脫愚昧落后的狀態,人們賴以生存繁衍和各項事業發展也有了堅實的基礎。
中華大地眾多遺址出土的大量文物證明,人們發明和創作了涵蓋政治、軍事、經濟、文化、藝術、科技、法律、宗教、民俗等諸多領域的工具、器物和藝術品。自古以來,中國農業對世界文明進步都做出了重大貢獻,也給我們留下了異常豐厚的農業文化遺產。這既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和智慧結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珍稀瑰寶。
《管子·牧民》指出:“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禮節和榮辱這些文化現象必須要有基本的物質條件作保證。倉廩和衣食都要依賴于農業,前者是來自于農業的收成,后者是因此而得到的成品,都與農業直接相關。
以農業文明的產生為標志,人類社會開始進入文明社會,人類原先單純依賴采集與狩獵的生活于是發生改變。而正是因為種植與畜牧業的發展,人們開始聚族而居,人口規模逐漸擴大,形成了村落和社區,繼而出現了城市與國家。通常我們說中華文明有五千年的歷史,那是以文字和城市等的出現為依據,實際上,文明應該從發明農業和畜牧開始算起,因此中華文明就有上萬年的歷史進程。
可見,文明的演進與農業結下了不解之緣,農業生產不斷發展,農耕方式不斷改進,出現了社會大分工,勞動的分化導致手工業與商業等從傳統的農業文明中分離出來,分工又直接創造了文明的其他要素,豐富了文明的本質內涵。
農業為文化提供物質保障是顯而易見的。人首先要維持基本的生活才談得上文化活動。如果人的最低物質生活無法維持而滅亡,那么,其固有的文化本質也會隨之消亡。所謂最低物質生活,就是指日常衣、食等一些最起碼的生活物質,其中主要來源于農產品。稍微擴大一點,還包括住、行、醫藥等。《管子》稱:“民之所生,衣與食也,”“衣食之于人,不可一日違也。”
中國自春秋戰國以后就強調“農為國本”、“食為民天”、“重農輕商”、“重本抑末”,歷代的統治者如果在糧食生產上有所懈怠,就會招致天譴人怨乃至覆亡,這就是重農思想產生的基礎。“得谷者昌,失谷者亡”。從歷史經驗看,凡是重視農業、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朝代就生機勃勃、興盛發達,凡是不重視農業、橫征暴斂對待農民的朝代就每況愈下、沒落短命。
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與農業關系更為密切.中國的農業在春秋戰國以后就形成了以種植業為主、養殖業為輔的特征,人們食物以素食為主,形成了中國特色的食物結構,即“飯”與“菜”結合的結構。
為了彌補身體營養的不足,古人一方面食用較多的豆類(主要是大豆)和蔬菜,在肉食少的情況,基本滿足了身體對蛋白質的需要;另外一方面,中國的飲食文化特征在飲食原料相對粗糙的客觀條件下,創造性地發明了眾多的獨特的烹飪技術和方法,“化腐朽為神奇”,使得普通的原料能夠烹調成美味的、可口的食物,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烹飪文化。
相對于歐洲農業畜牧業比重較高,烹飪技術與飲食文化更加注重餐具的品質,中國農業所提供的飲食原料的品質相對粗陋,使得烹飪術在中國得以充分地層示其魅力,烹飪技術與飲食文化更加注重飲食的口味。由此中國的烹飪技術在世界上享有極高的聲譽,至今為世界所稱奇。
古代人類服飾原料主要由農業供給,新石器時代已開始出現并使用纖維,從此揭開了人類纖維衣料的歷史,也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服飾發展歷程。《禮記·禮運》有曰:“昔者先王未有宮室,未有絲麻,衣其羽皮.后世有圣,治其麻絲,以為布帛。”
種桑養蠶是中國的重大發明,男耕女織由來已久,繅絲與紡織由此衍生而來,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的遺址中,出土了許多與服飾相關的紡輪、骨針、骨笄、紡墜等實物,還有不少紡織物殘留痕跡。動物纖維中蠶絲的利用以我國為首位,至少在4700年前我國就有了質量上乘的絲織物。中國的絲綢之路很早就聞名中外。
中國醫藥與農業相關性強,從傳說中醫藥之祖神農氏嘗百草遍尋治病解毒良藥,到人文始祖黃帝創建醫學,再到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均可為證。“天人合一、藥食同源”,其中列為上品的是具有補益作用的藥物,多半是糧食、動物臟器等優良食品,治療中以藥療、食療相結合,目的是扶正補虛,強身防病,保證人的正常生理平衡,從而恢復健康,延年益壽。
即便是血淋淋的戰爭,也與農業關系極大,可以說農業是戰爭不可缺少的經濟基礎。現代化的戰爭出現以前,戰場和給養運輸線上所消耗的物資,從糧草到兵器,大部分都由農產品直接或間接供給,所以農業的強弱直接關系到戰爭的勝負。而停止戰事達成和解被稱為“鑄劍為犁”、“化干戈為玉帛”。有學者歸納出一個規律,即農業養活了戰爭,戰爭反過來吞噬著農業,被吞噬的農業又餓死了戰爭,以后農業逐漸恢復過來又孕育著新的戰爭。
此外,很多從事文化活動所需要的物質,都與農業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例如“書法”是中國的獨特藝術,所需要的“文房四寶”除硯以外,紙、筆、墨的材料都來自農業,如制紙的纖維、膠合劑、工具,制筆的毛、竹管,制墨的煙、膠。中國的建筑所需要的木材、油漆、燒制磚瓦的燃料都是依賴農產品。中國歷史上曾經流行“厚葬”,而其“衣、衾、棺、槨”沒有農業作后盾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