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西古鎮,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但如果提起“貢嘎雪山”、“海螺溝冰川”、“燕子溝”、“搶渡大渡河”及“飛奪瀘定橋”,我想大家應該就比較熟悉了,今天跟著古建中國小編一起去磨西古鎮游玩一番,去感受一下神圣的意境!
天山腳下的磨西古鎮
磨西古鎮建在一個東西北三面繞水環山的傾斜高臺平地上,古鎮入口岔成兩條馬路。一條通往古鎮,一條穿過新城,繞城后匯合成一圈。石板鋪設的古鎮上,樓房緊挨著聚集于路兩邊。古民居實際上已不多見,較具特色的是1918年法國傳教士修建的天主教堂。
1935年,紅軍長征路過此地,毛澤東主席下榻于天主教堂內,召開了著名的磨西會議。隨后,紅軍搶奪瀘定橋,毛主席跟隨紅軍主力渡過了瀘定橋。
海螺溝冰川以其獨特的冰川優勢,自景區開放以來,吸引了近百萬游客到此觀光攬勝。海螺溝冰川地形獨特,14.7公里長的冰川,海拔高差達3900米,冰體在較短距離和較短時間向下移動而不融化,形成了罕見的低海拔冰川。
也許正是因為它坐落在山勢水勢險要的地方,鎮上的大多數建筑還都保持著清末民初的原貌。關于磨西古鎮名的來歷,有著這樣一個故事:
“磨西”一詞本是藏語,意思是“不懂”之意。據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隊漢商從此經過,不知何處,正好見一靜坐的喇嘛,便請教此地地名。喇嘛本不懂漢語,于是用藏語回答了一聲“磨西”,而幾個漢商也不知其意,即把“磨西”當成了地名。從此叫的人多了,磨西也由此得名。
磨西古鎮曾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是往來于川藏的鹽幫、馬幫駐足歇腳的地方。它雖環抱于深山之中,卻從未遭受世間的冷落。茶馬古道留下的青石板路也依然存在,仿佛見證朝代的更替和人類的繁衍不息。
如今,磨西古鎮如今已成為川藏通道上的繁華重鎮,同時也因海螺溝冰川名聲大震。磨西鎮地處貢嘎山峽谷間,一個狹長地帶的高坡上,南北向二條各長約二公里的街道,加上眾多小巷,使古鎮頗具個性。
藍天白云映襯下的巍巍雪山與秀美的田園風光交相輝映,濃郁的民族風情,古樸的街道,法式教堂建筑,藏式賓館群,川式木質民居構成磨西鎮最亮麗的風景線。
在磨西古鎮,有一條磨西古街,還保持著民國時期的建筑風格和布局。沿街密布各種店鋪和旅館,店鋪售賣當地草藥,如天麻、藏藥以及木耳、干菇、牦牛肉、牛角梳等土特產,也有不少叫賣牛羊肉燒烤、川味火鍋及拉拉面之類的小吃店。
很多上了年紀的木屋歪歪斜斜地豎立兩旁,一位皺紋、駝背、頭裹黑巾、身穿藍裳、腳蹬運動鞋的藏族老太太從遠處蹣跚而來……
在磨西中式建筑的小巷深處,有一座天主教堂,它的存在給小鎮增添了別樣的韻味。
青磚青瓦,飛檐翹角的中國經典亭子造型的鐘樓和哥特式的門窗相結合,明顯東西合璧的產物,整座建筑干凈簡潔、莊嚴肅穆。
中西文化的交融給古鎮增添了另外一番情趣。很難想象,在這個中國人都很少涉足的偏遠之地,竟然點綴著如此西方的色彩。這就是1918年法國傳教士修建的天主教堂。1935年,紅軍長征路過此地,毛主席下榻于天主教堂內,住在教堂右側二樓的一個小房間里,
毛主席主持召開了著名的磨西會議,在此做出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的歷史決定。隨后,紅軍“搶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
相對于外面的喧囂世界,磨西古鎮無處不散發著安然寧靜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