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紀念館修建于清光緒三十一年,位于在鼓樓區澳門路,就在三坊七巷附近,過去很方便。進入林則徐紀念館,屏墻左右兩邊的石拱門上,橫額分別為“中興宗袞”及“左海偉人”。祠門外圍屏墻內壁有浮雕虎門銷煙圖,大門上額刻著“林文忠公祠”,儀門兩側回廊陳列了20多面執事牌。
儀門廳后有石道可以直達御碑亭,內有光緒三十一年立的道光三十年“圣旨”、“御賜祭”、“御制碑文”等3塊青石碑。御碑亭的北邊為樹德堂,里面有林則徐坐像。樹德堂的西面為南北花廳,廳的西面有兩層的曲尺樓,原為林家子弟讀書的地方,樓前有草坪、魚池、假山、花木等。全館為古典式園林建筑,現如今,堂、廳、樓均辟為林則徐生平展室,分林則徐生平事略、林則徐與鴉片戰爭、林則徐與救災、水利,放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則徐手跡等部分。
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又稱“林則徐祠堂”),是中國歷史人物紀念館。為紀念清代民族英雄林則徐邙建。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南后街澳門路。1982年成立。館址原為林則徐專祠,創建于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內有儀門廳、御碑亭、樹德堂、南北花廳、曲尺樓、竹柏軒等主要建筑物,具有江南園林風格,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祠門外圍屏墻內壁嵌有“虎門銷煙”大幅浮雕。大門額題“林文忠公祠”。儀門兩側回廊陳列了20多面執事牌,上書林則徐歷任官職。御碑亭為方形,內陳列3座御賜石碑,成品字形。正中是清咸豐皇帝得知林則徐病逝,慰問家屬的圣旨。一邊是“御賜祭文”,另一邊是“御制碑文”。樹德堂為祠廳,正中是林則徐官服塑像,楣額掛有清道光皇帝御書“福壽”匾額。曲尺樓現為展覽廳。竹柏軒為古式雙層樓閣,樓下辟為電化教育場所,可容納觀眾100多人,配合展覽,放映故事片、連續劇、紀錄片等;樓上為資料室、閱覽廳,內藏圖書、文物,供館內外人員研究使用。
林則徐簡介:
林則徐出生于1785年,福建侯官縣人,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是清朝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陜甘總督和云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譽。
1839年,林則徐于廣東禁煙時,派人明察暗訪,強迫外國鴉片商人交出鴉片,并將沒收鴉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門銷毀。虎門銷煙使中英關系陷入極度緊張狀態,成為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入侵中國的借口。
盡管林則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對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貿易則持開放態度,主張學其優而用之。根據文獻記載,他至少略通英、葡兩種外語,且著力翻譯西方報刊和書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將林則徐及幕僚翻譯的文書合編為《海國圖志》,此書對晚清的洋務運動乃至日本的明治維新都具有啟發作用。
他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資本主義侵略,堅持維護中國主權和民族利益,繳獲和焚毀大批鴉片,并粉碎了英國侵略者的多次武裝挑釁,表現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史學界稱他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出身貧寒,為官清廉正直,關心民隱,為民眾所稱頌。
嘉慶九年(1804)中舉。十一年(1806)赴廈門任海防同知書記,次年應福建巡撫張師誠招入幕府。十六年(1811)中進士,選庶吉士。曾與龔自珍、魏源、黃爵滋等提倡經世致用之學。后歷任編修、協修等京官,兩度外放江西、云南鄉試考官。二十五年起,先后外任浙江杭嘉湖道、鹽運使,江蘇按察使、江寧布政使。任上整頓鹽務、興辦河工、籌劃海運,采用勸平糶、禁囤積、放賑濟貧等措施救災撫民。
該館展覽以反映林則徐一生事跡為基本內容。展品中有林則徐親筆書寫的對聯、條屏、立幅、扇面、信扎、文稿、筆記等120多件;還有他使用過的印章、殘墨、印盒、政書雕板等遺物。林則徐的手定詩稿和他父親林賓日手書《析產書》最為珍貴。
紀念館內最有特色的是用高科技多媒體演示手法表現的“虎門銷煙”場景,200多平方米的展示大廳內,100多名仿真人,惟妙惟肖,中間是林則徐在眾多官員的陪同下,高舉右手,宣布虎門銷煙的開始;左側是幾十名工人抬著鴉片,投入銷煙池中,場景利用投影制造水面波動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