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字的翻譯來自梵文,中文翻譯成“佛陀”,藏文翻譯成“桑杰”,是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是我們所有佛弟子所追求的目標。
我們為什么希望成為佛陀,而不是成為神仙、成為上帝?我們能夠成為佛陀的條件是什么?我們作為佛弟子,首先一定要明白自己所追求的終極目標。佛法的次第是見、修、行、果,第一步是“見”——對終極目標的認識,因為有佛教的正見,最終才會獲得佛果。比如說,我們去一個地方旅游之前,需要多多少少了解這個地方的好處,知道到這個地方對自己有什么幫助,才會不惜一切代價到達這個地方。到這個地方之前,對這個地方的了解,叫作“見”。再比如說,一個人準備射箭,如果在漆黑的夜晚,環境也是陌生的,箭是射中仇人還是親人就不好說了。如果要射中目標,需要足夠的光線、熟悉的環境,還有最重要的是要找準目標。另一個例子是,飛行員從北京飛到紐約之前,首先要確定飛機降落的地點,如果降落的地方都不知道,怎么可能到達呢?飛行員不僅要知道在哪里降落,而且起飛之后要遵循正確的路線,才能到達目的地。如果你想從北京飛到紐約,但是你的線路是從北京到東京,那么你的線路錯誤,根本到達不了目的地。
我們學佛修行有點像駕駛飛機,但是沒有飛機那么多線路,佛教只有三條線路。同樣地獲得暇滿人身,同樣地依止善知識,同樣地聞思修行佛法,同樣地持咒、禪修,但是目標不同,線路就不同。
第一條線路,你的目標是為了獲得來世的人天果報,這是佛法中所說的“下士道”,“道”就是線路。無論你修什么法,念什么咒,做了什么,你所做的一切都把你帶到這個目標。
第二條線路,目標是為了追求個人的解脫,成為聲聞或緣覺的羅漢,這是佛法中所說的“中士道”。
第三條線路,目標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追求圓滿佛果,這是佛法中所說的“上士道”,是佛法中最殊勝、最究竟、最圓滿的線路。
起飛之前,啟動飛機好比是發心。有的人為了來世的人天果報而聞思修行,有的人為了個人的解脫而聞思修行,有的人為了利益一切眾生獲得佛果而聞思修行。啟動飛機時,目標一定要制定好。比如,如果你要去紐約,不要把目標定為東京。起飛之后,你要把握好線路。最后你到達目的地。這就是佛法修行的三個過程。我們學習的是大乘佛法,依止的是大乘的上師,自認為是大乘的弟子,所以我們的線路不是下士道的線路,也不是中士道的線路,而是上士道的線路。所以我們追求成佛之前,首先要定好自己的目標和線路。
很可惜的是,我們定好了成佛這個目標之后,還是不知道佛是什么。有些人皈依很久,四加行都修完了,有些人長期持咒、吃素,但是問他佛是什么,他一無所知。這也很正常,因為佛太殊勝、太偉大、太不可思議,所以我們初學者不知道佛是什么。雖然我們不知道佛是什么,也不清楚成佛是什么樣的狀態,但我們還是沒有放棄對佛的追求,還在堅持修行,這說明我們跟佛很有緣。
那么,為什么我們不知道佛是什么?
《稻稈經》中說:誰通達了緣起法,誰就能夠通達佛法;誰能夠通達佛法,誰就能夠徹底見到佛陀。我們見不到佛陀,是因為我們還沒有深入理解緣起法,還沒有通達佛法。藏傳佛教五部大論中的《現觀莊嚴論》提出了四種難題,從古至今很多智者、論師殫精竭慮圍繞這四種難題進行辯論,緣起法是其中之一。從現在噶舉、薩迦、寧瑪派的教學體系來說,在佛學院學習八九年之后,才開始學《現觀莊嚴論》,格魯派要學習十五年左右之后,才會深入學習《現觀莊嚴論》。如果你沒有學習《現觀莊嚴論》,怎么能夠通達緣起法?沒有通達緣起法,怎么能夠見到佛陀?
我們不知道佛是什么,最終的原因正如寂天菩薩在《入行論》的智慧品中說:“勝義非心境,說心是世俗。”佛屬于勝義諦,意識屬于世俗諦。如果一個初學者能夠想像佛的話,他想像出來的肯定不是佛,因為凡夫的意識所想像的只是世俗諦,而不是勝義諦。凡夫所有的意識都是染污的,都是無明的成分,都有分別念,有很多的二取執著,所以沒有能力通達勝義諦。《入中論》中說,凡夫的所有意識徹底凈化之后,才能誕生對于勝義諦的認識,才能顯露勝義諦的法身。比如說,小雞還沒出殼就想像外在世界,可能嗎?不可能,只有從蛋殼里面出來之后,才能看到外在的世界。凡夫的意識中的無明、分別念、執著,就像蛋殼一樣,只有從這個蛋殼徹徹底底脫離,才能證悟勝義諦,徹底證悟勝義諦等于是成佛了。所以“佛”是無法描述、無法形容、無法比喻的,就像啞巴吃糖一樣。正如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中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